(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二十七岁,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策”。ww《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法家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隆中策”中,诸葛亮先以极高的战略眼光系统地分析了当时形势:“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当时曹操占据中原,控制着中央政权,有绝对的政治、军事优势,因此应排除向曹操控制地区展的可能,暂时把他放在一边。而刘备要“兴汉室”、“伸大义于天下”的对象是曹操,现在虽不能与之抗衡,却是争夺天下的最终对手。那么,联合孙权就是不容忽视的策略手段。“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孙权集团的势力仅次于曹操,根基较深,地势险要,欲成霸业就要争取他的协力合作,是战略性的联盟对象。ww诸葛亮不管曹操视为退,主动与孙权谋和视为进。
那么,刘备应往何处图谋展呢?第一步是夺取刘表的“用武之地”荆州,第二步再往巴蜀取刘璋的“天府之国”益州。占据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建立基业,稳定后方;同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孤立曹操。诸葛亮就此提出了建立联吴抗曹统一战线的设想,这样就可守可攻,能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而立的局势。
最后,待到时机成熟就可图谋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分两路动北定中原的强大攻势,收复长安、洛阳,击灭“汉贼”曹氏集团。到那时,东吴也只有纳土归降的出路了,实现最终政治目标,成就统一帝业了。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统率八十万大军饮马长江,席卷荆襄,直逼江南。想乘势一举歼灭占据江东的孙权及正待展地盘的刘备,从而吞并天下。当时刘备仅一万兵力,孙权也只有五万精兵。曹操的一纸讨伐檄文传到东吴,令孙权集团一片震惊,主战与主和两派争斗激烈。主和派占上风,孙权则动摇难定。在这种危急复杂的况下,诸葛亮肩负起联吴抗曹的重大使命,作为刘备一方的代表,只身出使江东,与东吴上下各方进行斡旋、说服和斗争。
诸葛亮的出现引起了投降派的敌意,面对以张昭为的文官集团的挑战和责难,他义正词严、口若悬河,从容不迫地运用多种语技巧“舌战群儒”,将投降派的观点一一驳倒,使群儒“满面羞惭”、“尽皆失色”,基本上扫清了东吴集团内的降曹论调。
面对东吴主战派将领周瑜的摆架子、卖关子的态度,诸葛亮又用激将法,正话反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为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又从其痛切之处着手,巧妙改动《铜雀台赋》,提议只要献出“二乔”送与曹操,如范蠡献西施之计,保证能让曹操百万雄师卸甲卷旗而退。年轻气盛的周瑜果然勃然大怒,出“吾与老贼势不两立”的宣,并求孔明助他一臂之力,激励周瑜协力抗曹的目的达到了。
再说诸葛亮在曹兵败溃的亡命途中,令关羽把守最后一道防线。曹操被捉,“义重如山”的关公却动故旧之而放虎归山,这就是后人评说不一的“华容放曹”。惋惜之余,掩卷思之,并不是诸葛亮用人失误,使曹操得了逃逸的机会;而是诸葛亮以大政治家的眼光把握全局,看清了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后的形势。此时刘备力量还很弱小,若杀曹操,其子必置东吴于不顾而倾力复仇,刘备将腹背受敌,北方将重陷军阀混战的局面。况且曹操战败,已无南下进攻、消灭孙刘联军之力,而弱小的刘备就能在曹、孙之间并立,在互相牵制的间隙中争取时间、积聚力量,进而展地盘。权衡利弊,诸葛亮宁愿暂且放掉曹操,以便统一北方,形成鼎足之势,才能有机会图谋天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