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当然不劳老师挂怀,学生自有门路。”
杨镐辞了邢玠,走出总督衙门,又急着去和麻贵商议奏折写法。二人商量了半天,决定先让各营按军籍呈报伤亡人数,然后再从这上面找口子。
吩咐下去,不多时有幕僚将战损名册汇总交上来,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明军此役战死、失踪共计7000人,伤5000多人,朝鲜军阵亡4000人,伤3000人,两军死伤人数加在一起近2万人。
杨镐看罢面色一沉,向那幕僚怒道:“咱们虽然吃了败仗,可哪里会死伤这么多人?亏你还是做了十几年的随军赞画,连个数字都搞不明白,这样做事,又怎么能够长进呢!”那幕僚吃他披头盖脸一顿训,惊惧之余,倒也心领神会,当下连声道:“卑职有罪,这定是各营没有统计清楚,胡乱报上来的,卑职没有细察就呈报给二位大人,真是该死之至啊,还望……”
“不要多说了,既然知道下面呈报有误,还不速去改来?”杨镐把手一挥,那幕僚抱头鼠窜而去,一盏热茶的功夫,又回转来,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新折子,杨镐接过来细瞧,竟成了明军死百余人,伤数十人;朝鲜军伤亡千人,二者共计死伤一千二三百人。
杨镐看过以后,含笑把折子递给麻贵,麻贵扫了几眼,抬起头来为难地说道:“这也太夸张了吧?”杨镐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我看很好么,这是各营上报的损失数字,又不是咱们信口编造的,你看,这都签着押呢,真要有什么事,也算不到你我头上。”说着又向那幕僚装腔作势地问道:“这份表折可做得真切么?莫要因为你的一时疏忽,让上面怪罪下来,倒要本部院和麻大人跟着受累。”
那幕僚苦着脸,咬牙应道:“这上面就是蔚山战事我军总共死伤的人数,千真万确,一点错不了,请大人放心好了。”
杨镐嘉许地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你办事得力,待会儿本部院自有重赏,先下去吧,记着千万不可多嘴乱说。”
“遵命!”
看着那名幕僚退出厅外,杨镐拍手笑道:“好了,这下子总算难关暂渡,有了事实在此,文笔方面那更不成问题,自有我来拟写便是。”
杨镐是进士出身,写文章原是他的真实本领,当即一通吹嘘,其中某营某将如何杀敌,某营某兵如何用力,斩杀多少倭寇,夺得多少军械,都说得活灵活现,生动至极,最后写道联军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后从容撤退云云。写罢交给麻贵过目,麻贵暗暗叫苦,却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违心地赞了句:“杨大人这文笔真好,比俺强多了。”杨镐得意非常,别了麻贵又往总督府来请邢玠过目,然后派信使送往北京城,同时又派了快马,日夜兼程跨过鸭绿江,带着自己的私人书信入京疏通关节。
明朝万历年间党争不断,朝臣往往拉帮结伙,做为缓急时的倚仗。像首辅赵志皋、东阁大学士沈一贯等人向来与杨镐交好,而杨镐的背后又有一批混迹官场的同学、同乡们的支持,所以为了争取这股力量,二人接到他的书信后极力为其奔走,在万历皇帝面前夸奖杨镐武文双全,在海外立下了赫赫战功。
万历帝朱翊钧不明真相,以为明军这一仗打得还算出色,于是又颁赐了好多金银给杨镐,并让兵部奖赏此役中所谓立功兵将。
就在这件事似乎要平息的时候,杨镐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凡是大臣家中父母去世,这位大臣就要暂时停职,回原籍守制,以符合“四书”中所说的父母三年之丧这一原则。
但是当时杨镐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万历帝也认为东征平倭离不开这位“帅才”,于是下诏“夺情视事”(由皇帝指令“夺情”,让有公务在身或地位重要的官员不必按常规停职守制)。
这一下可不得了,明代士大夫最重维护封建礼教,上来劲儿不顾性命的书呆子比比皆是。况且这个享受“夺情视事”尊荣的人还是个败军之将呢,于是立刻有人上书表示反对,认为皇帝的做法不妥,违反了伦理之道!
万历帝前一阵子因为“国本”之争时自己立场不明确(注:国本之争,即太子继承人之争),使得大臣们议论纷纷,双方关系很有些僵,所以对这次看似犯上的举动并不想立刻发作,打算着以理服人,给大伙留个好印象,所以耐心地解释,说明自己对杨镐夺情视事,是因为朝鲜战事正在进行之中,少不了这位有功之臣。
如果说当初有首辅和阁老重臣们维护杨镐,使得其他人对追究蔚山败战之事还有些顾忌的话,那么在涉及到有关封建礼教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就有很多人无法再忍受下去了,而要让皇帝收回成命,就必然地要牵扯到杨镐在朝鲜战争中的功过表现。
蔚山役后,杨镐谎报军情、竭力隐瞒战败的事实,最终还是被同僚揭发出来,万历帝一怒之下,革其职责令回家听勘,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代之。
赞画主事丁应泰见弹劾奏效,又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接连弹劾了麻贵、李如梅、高策等东征将领四五人,罪名是撤退过程中军纪不严、纵兵劫掠朝鲜平民的财物和子女。
朱翊钧是从小听着李成梁塞外杀敌的传奇故事长大的,内心深处对李家父子极有好感,甚至达到了一种迷信的程度,所以看到这份奏折很不以为然,只是命麻贵等人戴罪立功,至于李如梅,更是因祸得福,竟从御倭副总兵升至总兵,邢玠仍任总督之职。
当时的中国,是东方乃至世界上超级大国之一,哪能容忍日本这样的弹丸岛国向其挑衅呢,于是在圣旨宣读以后,神宗皇帝大发龙威,又下诏谕示兵部:倭人藐视天朝不遵教化,屡犯我上国蕃邦,实在是可恨至极,当严惩不贷。今后凡东征战事,要兵给兵,要钱给钱,不把倭贼赶下海去,誓不还休。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