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开学后,刚开始一段时间还是比较清闲。可越往后,学习就越紧张。当然这种紧张不包括陈乐,他还是和往常一样,虽然学习任务有些繁重,却不能影响到他。他的业余时间还是比较富余。
开学前,陈乐父亲回来了,还带回了陈乐的学费和欠夏老师的钱。短短三个多月,陈乐父亲赚了不少钱。陈乐也听说了,他父亲是在做木柴生意。现在年景好了,大家赚得钱多了,都想着盖新房。盖新房就离不开横梁,离不开楼板。而横梁和楼板自然就离不开木材。陈乐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狠赚了一笔。
开学后,夏老师找到了陈乐,把那块不玉不石的东西还给了他。并告诉他说,在省城,他找人做了鉴定,用最高端的仪器检测过,证明那就是块石头,只是结构材质有些特殊。本来还有人想花高价买了去。可夏老师考虑到,这东西是陈乐的,没有征求他的同意,就没敢卖。现在原物奉还。
夏老师只对生物感兴趣,在弄清楚这是一块石头后,也就兴趣寥寥了。虽然那块东西可能价格不菲。一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老师的总不能昧了学生的财。二来,夏老师和他爱人做老师多年,房子也有,也稍有积蓄,也不缺那些钱。
陈乐拿着那块石头又仔细看了一回,他心里总觉得那就是生物,而不是石头。不过已经鉴定了那是一块石头,他还有什么好说的。拿着那块石头,悻悻的回到宿舍,又把它放回了装衣服的木箱里。
第二年二期的考试成绩总分榜已经出来了,全校全年级第一的还是陈乐。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在他们看来,陈乐拿第一是正常的。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律,假如哪一天陈乐不拿第一了,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
初三是一道坎,同学们将面临不同的选择。这还要看中考的分数,有的可以选择去读中专,按分数的高低选择不同的中专类型。中专之中以卫校和师范学校较好,虽要求的分数比较高,出来以后却可以有一门好的职业。
不过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选择读高中,到一中的高中部去读高中。毕竟这是重点中学,在这里读高中的话,升大学的机会还是比较高的。大学相较于中专,又是一个不同的档次。
钟建文在初三以后就很少有时间和陈乐一起去打乒乓了。钟建文学习成绩一般,他要经过中考考试进入一中的高中部读书,还得加把劲。他可不想被学校踢到别的差一点的高中去。他已经习惯和陈乐在一起了。
钟建文身宽体胖,人又啰嗦,又不喜欢运动,朋友并不多,陈乐自然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再则,陈乐也许是一个传奇,能看到一个传奇的发展,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陈乐要考上大学,是无庸置疑的。问题是他会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钟建文来看,陈乐多半将会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而他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就难说了。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先过了这一坎再说。想入非非的反而不好。
紧张的学习日子过得特别快,一学年一恍就过。等到中考考完后,钟建文一称发现自己又瘦了不少,体重已经降到了一百七十斤左右。
这段日子,钟建文确实下了苦功。考试中,自我感觉还行,过关勉勉强强应该还可以。这一点钟建文还是有自信的。
考完试几天后,班里搞了一个小小的毕业典礼。教室里张灯结彩的甚是热闹。用班费买了一些糖果瓜子,把课桌围成一个四方,瓜子水果每个课桌放上一点。中间空出一片空地来表演节目。
毕业典礼开始前,大家互相交换了明信片,或拿一个本子,请人留言签名。
陈乐没有准备,有点不好意思的收着别人给他的明信片,而他却没有东西送出。有人找他签名留言,他就红着脸给人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别人要他留些话,他想了好久,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最后灵机一动,便把一些诗词写上充数,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一顿乱写。
钟建文准备了好些明信片,看陈乐没有准备,就分了些陈乐。陈乐本想拒绝,可看钟建文热切劲,就没敢扫他兴。
可他拿着明信片,却不知该送给谁好。小声问钟建文,明信片这么少,不够班上每人一张,怎么办。钟建文说,那还不容易,从大到小一路送下来就是,余下的,你看谁顺眼,就送给谁。
陈乐又问,什么从大到小。什么意思。钟建文笑着答,就是从班长一路下来,按官的大小,一路送下来就是。
陈乐想了想,最后还是没按钟建文的做。他把所有的明信片,写上名字留言,都分给他那一组,班上唯一几个和他比较熟的同学。一口气,送完一多半明信片,陈乐有一种豁出去了的感觉。余下只剩一张,陈乐左顾右盼不知该送给谁。最后看江晓玲就坐在他旁边不远,想也没想,直接写上她的名字,随意写了一句诗词,就递给了江晓铃。
他送明信片给江晓铃是因为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校全年级第一,而江晓铃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校全年级第二。陈乐自然而然的对江晓铃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所以随想笔动,又自然而然的写下了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陈乐送完了明信片,长吁了口气。紧张的心情,也有点放松。有一种,终于完成任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