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超人气竞争,以书香为演技加分
虽然步入了演艺界,但李英爱并不愿只凭自己的长相当一个花瓶,她要在表演中寻找出自己的特色来,她明白,演员虽然是导演手中的一件道具,但是,这件道具的使用,更需要演员自己寻找到切实的定位。因此,李英爱说:“我在演出之前会读好多好多的相关书籍,虽然多看同类型的电影也会有所帮助,但我担心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别人的影子,落入模仿的窠臼,所以我故意舍弃电影,而改以阅读来做功课。”在韩国演艺界,李英爱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是众所皆知的。“我会努力地去揣摩和了解剧中角色的心理和想法,希望能完全地表现出编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那种感觉。”
为了使演技更上一层楼的李英爱,从汉阳大学德语系毕业后,尽管走入了演艺界,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进入中央大学电影戏剧系研究所就读,忙于演艺事业的她花了五年时间,终于在今年二月底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我并不全然是为了一张文凭,只是希望能有时间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那时候我一星期最多只能抽出2天去上课。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能多学习演技方面的课程。”那段时间,李英爱又忙又累,别的演员排完戏后,都能找个地儿放松自己一把,或去酒吧喝酒,或到歌厅唱歌,或情哥情妹的追赶爱情,而李英爱却享受不到这些人间的快乐,这面拍完戏,她那边收拾收拾又赶场一样的去上课,晚上的时间,她也全让位给了学习。
5年的戏剧学习,让她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她后期演艺角色的变换中,她总是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无论是情意绵绵的小家碧玉,还是阴狠狡猾的女杀手,她演起来总是那样得心应手。
而充分的知识掌握,使她有美丽的外表之后,更能看出知识所表现出的纯厚的素养来。
除了学习之外,李英爱丰富的自己的方法还有看电影,虽然看电影也是学习,但那是放松了的学习,在灯光息灭的电影院中,自己孤独的坐在一隅,如同置身其境的揣摸电影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文化,总是让自己收获不少。李英爱说,“自从进大学之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我对卓别林的电影便情有独钟。尤其是在成为演员之后,我更是将卓别林奉为圭臬。”喜欢看老电影的李英爱,心目中最伟大的男女演员分别是查理•卓别林和奥黛丽•赫本。
除了学习和拍戏外,平时李英爱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打理得相当简单,“拍完戏后,我通常会在家里休息,一边准备下一次的作品,一边还锻炼自己的体力,要不然就是去旅行。比起先进的已开发国家,我个人比较喜欢像埃及、尼泊尔还有印度那样偏僻的地方。”李英爱认为在比较落后的地方旅行,虽然肉体上比较辛苦,但是精神上反而得到了休息。“我去喜马拉雅山旅行过,在那边思索了不少有关生和死的问题。”
智慧、美丽、坚韧,上天所能赋予的美好天分好像都被她占全了,连“学问”这项常被拿来揶揄“美女群落”的最重要标准,也在李英爱那里失了效!
当然,一些人并不理解李英爱的这一点,很多人看到李英爱的超人气,全都以为那不过是她长相漂亮的关系,当有记者提出这一点时,李英爱不急不恼地笑着反诘,“难道漂亮的女孩子读书成绩都不好吗?学习应该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我一直这么认为,所以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业。”
“印度人拥有各式各样的表情脸孔,有像骗子的、也有像天使一般的,即使如此我也一样地喜欢他们。”
这在盛产低龄“小偶像”的亚洲娱乐界都相当罕见,因为兼顾读书需要艺人本身具有相当大的毅力与自制力。
“有时拍完一天的戏,同伴们会到卡拉OK喝喝酒。唱唱歌、聊聊天,放松一下,对我也实在是个很大的诱惑!可是一想到第二天的课,我还是要坚决地婉拒。”在当时的气氛中说拒绝的话显然格格不入。李英爱也承认对自己难免有些苛刻,但为了学业,她宁可继续当那个同行眼里“古怪的女人”。
“我的毕业论文——《关于斯坦尼洛夫斯基和布列希特演技理论的比较研究》,不但获得了专家教授的认可,同时,还在韩国最有名的《戏剧》杂志上刊登了,我很骄傲。”
8、真爱倾诉,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自己
8、真爱倾诉,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自己
二千年春天,为了送给自己30岁一份礼物,李英爱出了一本书《最特别的爱》,此书甫一推出,便引起书坛轰动,不到十天,便又再版,现在仍稳排了韩国书籍排行榜前20位。
名人出书热已不是新鲜事,李英爱自然赚得钵满盘满。
“不会的!我不是为了钱才写东西,这次的版税,我全部捐给了弱势团体,希望自己可以帮到更多的人。”韩国人送给她“氧气美人”的称号,应该不全是因为她清纯的外表,更重要的还是她那颗真挚善良、如氧气般纯净的心吧。
有道是相由心生、文如其人,《最特别的爱》是一本随笔集,也如李英爱给大家的感觉一样,轻松雅致、毫无压力。
但细读之下就会发觉,她是个喜欢冒险的人。比如书中提及1999年她在印度的经历:那年6月她独自跑到沙漠里住下来,和在当地被认为身份最卑微的吉普赛人共同生活。李英爱长相娇贵,但实际上她“什么都吃”,谈及那里各种稀奇古怪的食物,她一样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