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土地、工业原料各方面的资源难以供应国内建设,俄罗斯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俄国人很难把资源充分开采出来,此时,中国也步入康熙盛世的繁荣时期,强悍的俄罗斯民族与华夏民族再次相遇,与蒙古人不同的是,这次是在中国的家门口。
16世纪80年代,必将载入俄国史册,因为在这一时期,俄国的殖民脚步跨越了今天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进而向亚洲进军,17世纪40年代,跨过乌拉尔山脉的60年后,沙俄吞并西伯利亚地区,进而将殖民脚步转向中国、朝鲜等国家。
清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建立起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沙俄殖民者趁机窜犯我国黑龙江流域精里奇河。具体来说,在1643年,沙俄殖民头目波雅科夫率一支133人的侵略军进入黑龙江北岸,1645年,在哈巴罗夫的率领下,一支约70人的沙俄殖民军再次窜犯黑龙江,很快,由斯杰波罗夫率领的第三支约370名侵略者又一次在黑龙江流域滋事,并扩大侵略的脚步,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沙俄侵略者早期的三次规模较大的侵略活动,另有数次小股规模的沙俄侵略者相继入侵,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初1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沙皇派到东北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军,超过了1500人。
这些到黑龙江流域的带有侵略军性质的殖民者,执行沙俄的扩张政策,疯狂掠夺我华夏大地上的资源,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并步步为营,将已据有的土地作为继续东扩的据点,很快,从偏西的黑龙江上游窜犯至黑龙江下游,并入侵黑龙江与牡丹江汇合处。
当时清政府根基未稳,且国内尚未统一,清统治者根本无暇顾及西方沙俄的入侵,但却对沙俄的侵略有所警惕,积极动员当地军民抵抗,在清政府的动员下,在我国东北边疆留下了许多抗击沙俄侵略的应用的英雄史诗,为后人说称道,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这里不作详细阐述。
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沙俄夺取雅克萨,顺流向东,一路劫杀,边境不宁,顺治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十七年清军多次组织围剿,在伯力,松花江口,呼玛尔等地打败俄军,俄国殖民者有所收敛,但并未彻底清除沙俄殖民势力,以致死灰复燃,为接下来规模更大的战争留下了祸根。
很快,被重创的沙俄殖民者恢复元气,以雅克萨、尼布楚两地作为战略据点,修筑城堡,加筑工事,继续进行侵略殖民活动,但清朝统治者并未予以足够重视,仅仅将沙俄的侵略看作滋事骚扰,尚未将这一问题视作可能会发生的战争问题及国家主权问题来正确对待,因此在抗击沙俄说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有限,其中几次清剿都应为粮饷供应原因被迫中断,清前期的这种不重视态度是沙俄殖民者滋生的温润土壤,很快,沙俄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趁机发展壮大。
康熙帝继位之初,这种轻敌情绪依然没有得到改观,但康熙亲政之后,对抗击沙俄已做了相应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恰巧这时,吴三桂起兵叛乱,并愈演愈烈,很快占据半壁江山,康熙为了解燃眉之急,将全国各地兵力统一调度集中平叛,将驻守东北边疆的军士南调,甚至到了“调兵一空”的程度,于是,清剿沙俄的战略布置再次被搁置下来,敏锐的俄国人再一次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筹划侵略阴谋,加紧了对中国北部的侵略,黑龙江流域自然又是首当其冲,并策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根特木尔等人叛逃,以此达到占领中国领土的目的。
面对这一事关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严峻问题,康熙分析了各方面条件形势,从康熙六年起,康熙政府对沙俄采取了和平解决边疆问题的方针政策,在10年里数次派使臣至尼布楚地区与沙俄方面交涉,他本人也亲自给沙皇写信,申明了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立场,希望沙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康熙十五年,沙俄派遣使臣尼来华活动,康熙利用这一机会,再次要求沙俄方面归还逋逃,严禁罗刹(指沙俄侵略者),毋扰边境,贸易通好。
然而,康熙的苦心都白费了,对于康熙为争取和平所做的一切努力,沙俄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变本加厉的加强殖民活动,很快入侵到黑龙江精里奇河,此时,康熙终于忍无可忍,开始通过军事手段维护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气愤地指出:“向者罗刹无辜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素伦、赫哲、飞牙喀,奇乐尔诸地,不遑于处,剽劫人口,抢掠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檄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康熙开始积极备战,康熙总结了前几次围剿沙俄不彻底、不成功的教训,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人员装备力量薄弱,第二是交通粮饷不济,为了解决这两个严峻的问题,康熙采取了多种手段,康熙十五年,为了就强东北边防,提高朝廷在东北的权威性,康熙将宁古塔将军衙门的驻地迁往吉林乌拉,也就是今天的吉林市,并且调集八旗兵2000人驻扎,为了加强该地区的军备力量,将直隶等省的数千户流人迁到此地定居,并建造战船,囤积粮草,将吉林建设成为反击沙俄的大后方和战略基地。
1861年,三藩之乱被成功镇压,康熙帝开始腾出手来转型对付沙俄,为了表示抗击沙俄侵略的决心,康熙帝亲自驾临吉林,视察吉林的军备防务,为抗击沙俄做战前动员,康熙接见了守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听取他们的报告,了解到东北边疆防务与沙俄最新动向的第一手资料。五月初,康熙从吉林返回北京,召见群臣,当机立断地指出:“征剿罗刹,似非甚紧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代三十年,其所据我朝发祥地甚近,不加速减除,恐边境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的说辞表明了他的态度,其中有必要解释的是“更我朝发祥地甚近”一句所指的是其两清包括后金政权的发源地位于东北长白山地区,若不能及时肃清盘踞在自己老家的侵略者,不光涉及到领土与主权的问题,还涉及到清廷与康熙的脸面与尊严。
很快,康熙派遣副都统,郎坦彭坦率200余人的小股部队,前往黑龙江侦察敌情,行动之前,康熙密授机宜,要以“捕鹿”为名,迷惑沙俄,使得侦察顺利进行。在这次侦查中,郎坛等人详细考察了黑龙江陆路远近,并抵达沙俄盘踞的雅克萨城下,详细勘察了该地的地理形势,完成侦察任务后,郎坦得出结论,认为“攻取罗刹甚易,发兵三千足矣。”于是康熙根据郎坦等人的建议,调取乌拉、宁古塔兵1500人,并携带红衣大炮、鸟枪,由宁古塔将军巴海,萨布素率领至黑龙江,在瑷珲、呼玛尔两地建立木城,与沙俄对垒,备足军粮,令科尔沁十旗和锡伯,乌拉地区提供军粮一万两千石。
为了保证长期粮饷的运输问题,康熙命令清军在驻地屯田耕种,按济牛羊牲畜,又下令,开辟了辽河,松花江与黑龙江水陆联运,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运饷的困难,保证了反击沙俄的最后胜利。
1864年2月,萨布素向康熙提出了攻取雅克萨的计划:在四月份清军水陆并进,沙俄若不投降就攻城,若攻取不成,就“毁其田禾以归”。康熙批准了这个计划,任命彭春担任统帅,中中原各省调集八旗官兵,另外参加此次战役的还有台湾郑氏的旧部何祐、林兴珠说统帅的善于水战的藤甲兵四五百人,共计约三千人,现在瑷珲集结,为了保证前线攻城的通讯畅通,便下令在齐齐哈尔至雅克萨之间设立驿站,分兵驻守,传递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