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不停的写啊写啊!累死。
皇帝同韦璧、白子安三人在阁中议事,直至戌时还不见出来。
因御前所议的往往是军政、民生、朝局大事,所以王舟向来告诫御前伺候的内人、宫婢们,该长眼睛的时候长眼睛,该长耳朵的时候长耳朵,必要的时候最好能听不见也看不见,这样才能在内廷活得长久。
乐歌盯着自己的鞋面,在殿外侯了两个多时辰。隐隐约约能听到几句,有关雍州城昨日的那场大雨、皇陵、太常卿许安卿大人等。她料定有大事发生,韦璧和白子安一时半刻肯定还走不了,便命人去安排膳食,等候王舟召唤。
果不其然,未过一刻,王舟便出来吩咐,皇上留朔阳侯和白大人在阁中用饭。
“都备下了,请内人放心。”
王舟多看了乐歌两眼,心中暗赞她灵巧,点了点头说:“进去把。”
乐歌与内人们先后入内,将膳席备下。她按照御前伺候的规矩站在一旁,随时将碗碟羹匙递给皇帝和韦、白二人。
白子安和韦璧先前还是滔滔不绝,见乐歌进来之后,马上收了口。饮茶的饮茶、喝粥的喝粥,全不起话头。乐歌明白他们是在顾忌自己,不想让她听见他们所议的大事。
皇帝捧着手中的粥碗,笑着问乐歌:“这是什么?倒和往日有些不同。”
皇帝问罢,韦璧和白子安才觉得今日所食之粥,绵软之外有粗韧的口感,和平时所吃的大不一样,便都好奇地盯着乐歌看。
乐歌将盛粥的羹勺放入盏中,轻轻答道:“这是二米粥。”
“二米粥?有何讲究?”韦璧向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认连五谷都不认识,所食菜肴粥饭只管好吃不好吃,从不问来由。今日乐歌在场,正事不好说,只能闲话问两句,省得憋死自己。
“就是稻米和小米。稻米人人都知道,小米即是粟。医书上说:食粟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现已是戌中时分,皇上、侯爷和白大人一直在饮茶,肠胃虚空,先吃这二米粥,用以调理肠胃。”
“姑娘善解人意,本侯再吃一碗。”韦璧冲白子安暧昧一笑,神情中颇有你找了个好媳妇的意思,将碗递给了乐歌。
皇帝吃完粥,将粥碗拿在手上细瞧。看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便见乐歌垂首侧身立着,双眼朦胧,竟在发愣。她肌肤极白,惟有鬓发边露出的耳廓子微微发红,米粒大小的珍珠耳坠微微颤动,在烛火映衬下,竟让他有些晃目。
皇帝轻轻咳了一声,别开眼去,拿起手中的瓷碗,看着白子安和韦璧问道:“你们瞧瞧手上的碗,都来说说这瓷器如何?”
白子安虽是世家出生,可身为男子,又有好些年在军中历练,别说看瓷器的门道,平时对瓷器基本是只管使用,看都不会多看一眼,自然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韦璧平素看书看得杂,嘴上功夫又了得,便将瓷器如何制作的工艺大大的讲了一番。
皇帝听着有些不耐,便将手中瓷碗递到乐歌手上,淡言道:“你来说。”
乐歌一心盼着他们能早些吃完,自己可以退下,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只能捧着瓷碗仔细地瞧了瞧,从容说道:“这瓷碗光致茂美,瓷胎轻薄,先前盛了热粥也不烫手,可见瓷土均匀细腻,是浮梁县的佳品。不过……青瓷不重纹饰,只求浑然天成,这瓷碗稍显匠气,反而落了下乘……若是御贡,那只能说是以次充好。”
韦璧饮茶不语,心中想着这乐家女倒是有些硬气,话偏不往好听的说。白子安却在心中暗暗为她担心,怕她惹皇帝生气,平白受一顿责罚。
“说得好!”
皇帝将身闲闲靠在榻上,低头摆弄着腰间的穗子:“我们这位太常卿许大人,早年在北军供职,宏远应该不陌生吧……他那时就欺上瞒下,克扣军饷,因有邢侯这座靠山,所以一直平安无事。洪德元年,太后保他一路高升九卿,专司御贡、宗庙之事。你们刚才捧着的瓷碗,加上内廷各宫、各院和内库的私藏,五百来件瓷器,一共花了二十万两银子!二十万两银子……可抵洛邑九郡一年的赋税收入。这就是我们大齐的官吏,贪污……糊弄……都贪到、糊弄到朕的头上来了。”皇帝说话的声音虽不响,可言语深意却有雷霆之重。
白子安和韦璧见皇帝说话并不避讳乐歌,心中暗暗称奇。可突然想到刚才自己手中捧着的瓷碗,竟大约要四百两银子一个,心中也着实气愤。
乐歌敛眉垂目,虽立着不动,心中却如惊涛翻涌,极不平静。她不知道尚隐究竟是什么意思?先将自己安排到御前,已经很不寻常,现在又公然表明立场,让她知道皇权和后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融洽,难道他真的志在扫清积弊,欲大展拳脚,做个好皇帝?难道自己可以借助他报仇雪恨?还是……他又在耍什么花招试探自己?
“明日去皇陵,让三公九卿全都随行,朕倒也想看看,这次许安卿会不会像周知同一样顾全大局。”
皇帝说罢,脸上显得有些疲倦,便让韦璧和白子安先走。
韦璧和白子安走后,乐歌见皇帝有想睡的意思,便剔了灯花,罩上白纱灯罩,蹑手蹑脚的欲退出殿外去。
“朕让他们走,没让你走。”皇帝叫住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