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国民政府军政部催促援兵的电报一份比一份严厉,可驰援的各路援兵接近沪宁杭地区之后,居然被要求停止前进就地驻扎等候命令,吴毅这一路挂名宋哲元部的援军也不例外。
第一列列车刚刚抵达浦口火车站,立即有一个自称姓朱的第十八军少校参谋带着一个排士兵找到张克侠,然后要求与吴毅密谈。
“吴旅长,情况万分危急!陈长官要求您立即率部返回华北。”到了僻静处,这位少校参谋先示意手下士兵警戒,开口就是逐客令。
然后拿出一封信,说是陈次长也就是第三战区前敌指挥陈诚的亲笔信。
吴毅拆开信封看看,里头只有一张便用笺,短短两句话:“南北瓯江、长江为界,西边芜湖、宣城一线。愚兄守土有责,贤弟回防为要,切切!”
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一张急就的便条更准确。
要是缺乏常识者,大概就是“文化人”般哼哼唧唧来个:哼,不知所云!
还好不是“文化人”,吴毅一看就清楚,鬼子久攻之下进展缓慢,恼羞成怒地使用细菌弹,造成国民政府恐慌。
为了阻止疫情扩散、蔓延,秘密划定瓯江以北、长江以南、芜湖至宣城一线以东这片三角区域为特殊战区。
催促调集的援军沿着外围构筑新的防线,既防止鬼子扩大攻势,又阻止已在其间的部队和没来得及疏散的群众“外逃”。
这样壮士断腕般的隔离措施看似极其残忍,却是我国积贫积弱情形下的无可奈何之举,限于小范围内知情是肯定的。
很可能在赴援前密电联系之时,陈次长尚不知情,故而复电诚恳致谢并表示欢迎。
现在采取这样的阻拦方式,必是途中无线电沉默无法沟通所致。
陈次长出于好意,不惜泄露国民政府高度机密的防御计划,以劝阻自己率部赴援,应该是想到哪怕作为外线预备队,遭遇疫情也在所难免。
“朱参谋,鬼子使用的细菌弹多吗?”想清问题结症,吴毅不顾朱参谋神色焦急,问起实地情况。
“咳!吴旅长,您就别问了!陈长官命令卑职带人守在这儿,无论如何要阻止贵部驻留……他说日本人不至于在冀东、热南使用细菌弹,您率部回去立即加强对鬼子的攻势,说不定还能解沪宁杭之困……再不走,让顾副司令长官的协调队缠上可就走不成了!您知道吧?”
朱参谋却是青筋暴跳地语如连珠,恨不能赶在宋哲元部援军到齐之前,就将吴毅劝走。
“你能领命带人跑到江北来,想必江上交通还没有隔绝吧?”吴毅却笑吟吟地问了个奇怪的问题。
“断了,五天前就断了!运送物资过去可以,但那边过来的人胆敢下船,立即处决。顾长官的协调队,这几天杀了不下三千人。劝走你,我也要带人多运些弹药回去,船都装好了……”朱参谋面色凄凄,但颇为坚毅地说。
“呵呵,那就好,我带了大批能够对付鬼子细菌弹的药物、医疗人员,多要几条船,咱们现在就过去。”吴毅听罢乐了,觉得这是好机会。
“不行!这不行!”朱参谋嚷嚷着,竟然伸手准备拔枪阻止。
吴毅一把摁住他的手,有些戏谑地喝问:“丫的,懂得跟你的弟兄们慷慨赴死,就不知道给他们带去生的希望?该说你蠢,还是夸你恪守军令?”
从朱参谋文绉绉的言语来看,该是个军校出身的高材生,否则也混不到中央军嫡系部队参谋位置,但绝不是脑子搭错线的“文化人”之类废物。
一听吴毅近似挖苦揶揄的说辞,猛然明白过来,连连点头道:“好,照您说的做!”
这位朱参谋答应配合了是一回事,那些由顾祝同派出的协调队放不放行又是另一回事。
也许是在鬼子细菌弹阴影之下变得办事效率高了不少,每到一批援军立即有协调队吆喝着围拢,要求带兵军官集中看管好各自部属,集结完毕立即引路带往早已划分好的驻地安营扎寨、构筑工事。
看看繁而不乱的偌大个火车站,吴毅觉得有点欣慰,毕竟国民政府军还没有陷入乱哄哄的境地,扛住小鬼子的进攻还是有那么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