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者是为英雄,主沉浮时见真功力。刘邦究竟是何种人氏,见仁见智。历史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过去,前人之事,后事之师,能从中体味出做人做事的真谛,才为高境界。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秦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又经历了6代人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今刘邦———一个寒微的乡下人,在几年之内就统一了天下。不仅他做了皇帝,而且追随刘邦的一大批乡下佬都成了三公九卿。这真是骇人的变化。人们惊叹,广为议论,历史学家称刘邦为大圣,老百姓说他是真龙天子。到了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从理论上概括,提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命题,认为这是古代的一大社会变局。
刘邦以一个平民身份,在秦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战胜强大的敌手项羽,夺取天下,开创几百年的王朝基业。这在中国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算是第一个人,彻底打破了几千年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刘邦掌握军政大权之后,除了分封韩信、彭越、张耳、英布几位大将外,并未立即对天下有所行为。他接受了项羽上次匆忙分封最终引起祸端的教训,一直以天下未稳为借口,推迟分封。这反而激起各诸侯们的不安,他们终于联名上书,要求刘邦称帝,刘邦在一番假意推让之后,正式登位为皇帝。
称帝之后,首先要重建社会及政治伦理制度。刘邦做的最出人意料的事情是封赏曾经的仇人季布,斩杀曾经的恩人丁公。为什么?季布原为项羽军团的将领,曾数次对刘邦穷追不舍,常逼刘邦至无路可逃。而丁公在彭城之战中,念及与刘邦的旧日同事情面,加上刘邦送了厚礼,便答应和解,放了刘邦一马。本应该按照常理报恩报仇,如今,要来保天下的刘邦,做出如此行为,只为了一个目的:要群臣尽忠,心无二意。
做了皇帝的刘邦和当初打江山时的他相比,在策略上有什么变化?历史是如何看待的?
刘邦的做法令很多人费解。但司马光在编年史中,针对这件事,对刘邦颇为嘉许:“汉高祖自从在丰、沛起义以来,网罗各地豪杰,招纳亡命徒众,其中背德弃法者必定也很多。但在称帝后,他更加注重的不忠之罪,遭受诛杀的人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因为进取天下和保持太平,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群雄角逐天下之际,每个人都没有固定主人,只要来投奔便接纳,有容乃大,刘邦想要扩充势力。但如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都是他的臣民,如果不要求臣民遵守礼义,则难免有人存有二心,投机侥幸,国家的和平难有保证。所以,必然要杀一儆百,使天下臣民懂得作臣属的道理。不忠于职责的人,天地不容,怀私结恩的人,即使对自己有利,仍然要除去。”司马光的分析很到位,他对待刘邦的做法,看得比较客观:“杀一人而千万人为之惊惧,这样的决策必然是经过审慎思虑的,眼光何其远大,子孙之所以能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禄,也是有其道理的。”
后来的刘邦,在分封天下,评定功劳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最终安定了人心,树立了皇权威严,刘邦开始了守天下的艰难历程。期间刘邦招数奇特,不循常规,深谋远虑。
做帝王七年,刘邦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反叛,并除掉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与匈奴和好,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项羽原本可以唾手可得的江山,让刘邦坐镇下来,引起了古今世人的诸多感慨,有可惜项羽的,也有钦佩刘邦的,更多人在疑问,刘邦到底胜在哪里?
究起刘邦胜出,项羽败下的原因,《史记》中的分析颇为到位。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些:刘邦多谋善断,长于权术;项羽自恃勇武,不讲策略。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纳谏;项羽用人唯亲,自恃拒谏。
当然,强调人物主观上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能忽视历史的必然。陕西师大教授赵文润在载于《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上的评论文章说道:“当‘秦为无道,天下苦之’,因而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起义反秦,‘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叛秦相立’,是历史的必然;当子婴投降,秦朝覆亡,进而项羽、刘邦二强决一雌雄,确定由谁来‘平暴乱,立诸侯’,重建封建王朝,以达到‘偃兵息民,天下大安’,也是历史的必然。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