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刘备似乎是根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其实不然,识时务者为俊杰,刘备暂时地投靠他人,或者寄人篱下,更显出他深远的谋略。时值天下形势未定之际,灵活选择自己的归宿,才能不至于误入歧途,深陷泥潭。刘备是聪明的,大智若愚的。
刘备大半人生一直处在东奔西走、寄人篱下的状态。这种卑微的生活没有阻止刘备成为蜀国的开国之君,刘备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赤壁之战前的刘备,颠沛流离,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不断地投靠别人来壮大势力,故有“五易其主”之说。投靠他人,认别人作自己的主子,隐藏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才能,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自古就有。
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怕要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起初兵败于吴,被俘后甘愿和他的大臣一起为奴,曲意奉承,伺候吴王。晚上则舔苦胆以不忘自己所受的侮辱,回国后,勾践一方面励精图治,一方面又对吴国俯首帖耳,终于在吴国眼皮底下发展壮大,最终报仇雪耻。
刘备屡次投靠别人,是墙头草的行为吗?他是如何为成功做铺垫的?
一个弱小的人要壮大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势,先依靠强于自己的人,并且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不断地向为自己所用的人靠近。处于弱势的勾践暂时依赖强于自己的吴王,养精畜锐奋起一搏后终于打败自己的敌人。平民出身的刘备要实现自己的英雄之志也不得不学习越王,投靠别人,屈尊别人手下。这是一种成就大事的策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刘备成就自己霸业之前先后投靠过刘焉、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
刘备才能出众,但势力很弱,这就注定了他要一次一次地投靠别人,又一次次地跑出来自己闯,直到有一天自己有力量做“老大”为止。因而在当时各集团的首领看来,刘备就是个十足的“枭雄”。他们都很看重刘备的才能,想重用他,但又担心刘备志向太大,养不住,反给自己造成威胁。所以当他们和刘备交好时,会说刘将军是天下雄才,失欢时又会骂大耳儿刘备是个枭雄。
刘备共投靠别人五次,也获得了五次升职和壮大势力的机会。
投靠刘焉,升为安喜县尉
刘备第一次投靠就为自己开启了政治人生的大门。184年,刘备在关羽、张飞鼓动下,投靠正在招兵镇压黄巾起义的刘焉。当张角义军入幽州边境时,幽州太守刘焉随即出榜招募义兵。刘备看到贴在涿县的榜文,慨然长叹。因为此时的他已接近而立之年,惟恐自己无力为国家效劳,但是张飞和关羽却竭力鼓动刘备投靠刘焉。刘焉是“汉鲁恭王之后也”,和刘备算起来也应该是亲戚,有这一层关系,刘备的投靠应该比较容易。
刘备在商人张世平和苏双重金资助下,带领乡勇五百余人去见刘焉。刘备说自己是汉室刘胜之后,刘焉听了非常高兴。“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当黄巾军进犯涿郡时,刘焉给了刘备五百名人马,使刘备轻易就镇压了当地的黄巾军。战后论功奖赏,刘备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官职:安喜尉。
第一次出手刘备就当了安喜县尉,这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却改变了刘备的卑微出身。安喜县人从此都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上的叔叔。刘备开始从政了。
投靠公孙瓒,升为平原县令
投靠也是有一定的策略的。投靠的对象能不能接受自己,也是个问题,这就要考虑对方与自己是否有亲近关系。投靠自己的宗族刘焉后,刘备又选择了自己的同学公孙瓒,二人在同窗时,关系就不错。“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昔日的同学伙伴,如今的战场搭档,刘备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
190年,董卓乱朝,各地诸侯开始###董卓。已当上高唐县尉、县令的刘备也加入了###董卓的战役。这次战争中,刘备势力太弱小,最后失败而逃。逃跑中得知公孙瓒也在伐董卓,看到好同学也与自己志同道合,刘备毫不犹豫地就投奔他去了。公孙瓒很乐意接受自己的同窗好友,他让刘备当别部司马。刘备和田楷同心协力打败了前来挑衅的袁绍,刘备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