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草根皇帝 > 1.拍案而起(2)

1.拍案而起(2)

范进因科举而疯狂,洪秀全因科举而叛逆,几场科考之后,他的思想有了怎样的变化?

1820年,洪镜扬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决定:让小儿子洪秀全去读书。他希望洪秀全能好好读书,将来能够支撑洪家门户,免受豪绅富户的欺压。于是,一家人省吃俭用,用攒下的钱送洪秀全去读私塾。贫寒家庭的子弟,读书全为了考取功名,以荫家族。小小的洪秀全便承载了家人殷殷期望,去读私塾。天真淳朴的一家人以为,凭借真才实学,便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完全忽视了权与势的黑暗无边。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腐败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时的清王朝自不例外,科举制度已经腐败透顶,能否“中举”并不全靠才学的高低,主要看你是否有“靠山”或是“门路”,能否用钱贿赂“主考官”。同时在县属还有“围姓”(赌博团伙的参与)、“扛­鸡­”(取扛无力之­鸡­使之啼鸣之意,即出枪手代考,故意提拔差的)、“禁蟹”(取蟹虽有十只足,禁缚后便不得伸之意,即使才能突出者落试)手段层出不穷,所以,对无权无势、温饱问题都不能很好解决的农家子弟来说,“中举”的可能­性­是小之又小。可以说,洪镜扬是把洪秀全中举、洪家免受乡绅缙士欺压的期望建立在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之上,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选择读书,注定了洪秀全一生将命运坎坷。

洪秀全十分好学,五六年间便熟读了《四书》、《五经》、《孝经》和名家古文,后来又博览史籍以至诸子百家,达到了“经史诗文无不博览”的程度。私塾先生和父老们都交口称赞,说他是“才学优俊”的“神童”和“奇才”,“取青紫如拾芥”。其族弟洪仁发也回忆说:“很快,他得到了老师和亲属的喜爱,他们以他的才学而骄傲,确信他将及时取得功名,甚至成为翰林———皇帝就是从翰林院选拔高级官员的。这样,整个家庭也将因他的高位而得到荣耀。”当私塾的先生得知洪秀全家境贫寒时,更是免收学费,族中也有人送来馈赠,使洪秀全不致因经济原因而辍学。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代的洪秀全是一支潜力股,很受人追捧的,成|人之后,对周围人群的凝聚力也应与此有所关联。最终,洪秀全在村私塾里接受了十年的中国旧文化教育。洪秀全已经成为一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功名之路,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等待着他的,是一串串的挫折与打击。

1829年,16岁的洪秀全肩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满怀信心地踏上了科举考试的征途。“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古代的中国,读书与权势关联太过密切,以至于很多人盲目地战死考场,一生不得翻身也不悔悟。所以,最终彻悟的洪秀全已算得其中明智之士。

开局形势一片大好。在广州花县的“县试”中,洪秀全名列前茅。然而,在接下来的“府试”中,他竟然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这就意味着洪秀全连功名的门槛都未迈进。

清朝科举制度中,最初级的是秀才。考秀才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道考试,逐层通过后,才可被封为秀才。中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考举人,考中了举人就有了功名。再考进士,若中,便可走上为官之路,其间的黑幕自不待言。从报考程序来看,便知一二。在县里报考时,必须先找到一个已经考取功名的人作保,报考单上还要填写祖宗三代的履历,这样,官僚和豪绅子弟倚仗权势就容易被录取,而像出身寒微,且是从外地迁来的客族洪秀全,在封建宗派观念相当严重的花县,是很难在科场找到出路的。程序繁复且障碍重重,对于毫无人际关系的洪秀全来说,功名之路着实遥远。

如此结果,对洪秀全无疑是当头一­棒­,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是一无所有。家人的怜爱、族人的垂青、先生的赏识无以为报,此时的洪秀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颇有些心灰意冷。但是,首次打击并未消除洪秀全走仕途的决心,他仍然做着自己的功名之梦。因家中经济越发拮据,洪秀全只得一面帮助父兄耕田放牛,一面自学。第二年,有一个同学请他到县城附近鹫岭古寺的私塾伴读。一年后,洪秀全又回到了田间。同族父老因他有学识,也希望他能在科举上做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于是替他打算,请他做本村塾师,这样,洪秀全才得到了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得以继续研究经史。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