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充与法嗣众人出城迎接这位朝廷派来的大员——张蕴古。
张蕴古与世充年纪相仿,身体干瘦得很,骑着一匹白马,身后是朝廷的大队人马。这大队人马中尚有一年轻小将也骑一匹白马,手中一柄大刀透过阳光照射,金光四射。蕴古见世充出迎,即刻下马,小将亦下得马来。蕴古从怀中掏出圣旨来,高声道:“圣旨到,请江都郡丞王世充接旨。”
世充与诸军皆跪下听旨。
蕴古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世充平定杨公卿,收复润州,功不可没。擢升王世充为江都通守,润州城隶属江都管辖。张蕴古为江都郡丞,张镇周为润州总管,协助王世充共保朝廷社稷。至于杨公卿及一应叛军若愿投顺朝廷,可编入江都兵马;若不降,即刻戕杀。钦此!”
“皇上万岁,万万岁!”世充喊完,与诸军直起身来,从张蕴古手中接过圣旨。
“下官张镇周见过王大人!”小将走到世充面前,向世充行礼道。
“张大人小小年纪就能做上一城总管,真后生可畏。”世充连连称赞张镇周。
蕴古道:“如今下官做上这江都郡丞相还需王大人多多关照,也希望各位将军及江都的勇士们多多支持了。”
法嗣接话道:“张大人客气了。大家同为社稷,同为百姓。相互之间都需要很好的配合。既然两位张大人来到这里,王大人必然当几位是自家人一样。”
按照朝廷旨意,张镇周带了一万兵马守在润州,而世充、张蕴古则带朝廷其余兵马与江都众军一齐回到了江都。
张蕴古却是少有的辅国之才。一路上与世充谈论天下大事,并就当前几路义军的形势,逐一分析给世充听。世充对蕴古叹服不已。待回到江都后,世充让张蕴古暂居王府邸,并命工匠为张蕴古打造郡丞府邸。当夜,世充接法嗣到府,让蕴古与法嗣一起各抒自己对当前的看法。我也被世充叫到和他们一起。世充的目的很明显,是想让我好好学习一下,将来可以接他的班。
“张大人,杨公卿如今仍誓死不降,其他部卒均称‘唯死而已’。不知有何良策能让这些义军诚心投顺。”法嗣表面看来是为求顺利接收义军之计,实则是想借此问试试张蕴古有多高明。
张蕴古笑道:“欲降杨公卿谈何容易。主将不降,部下亦难降顺。依在下愚见,不如仿效昔日楚霸王项羽一夜坑杀秦军二十万。且项王所杀皆为降卒,与王大人杀这区区三千多不愿悔改的反贼真是天与地之别。桓先生以为如何?”
桓法嗣明知蕴古语带讽刺,却未现怒意,只是应道;“在下听闻张大人曾几次力谏皇上不要东征高句丽,体现张大人的仁义之心。但今日为何却一改常态,以杀为主?”
张蕴古争锋相对道:“桓先生本也是隐居山中的闲云野鹤,与世丝毫无争,但现下却耐不住寂寞,来到江都辅助王大人。所以说,人是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本官一改常态也是情有可原。”
世充见二人你来我往,语气虽轻,话中夹枪带棒,忙中间圆场道:“张大人博学多才,遇上桓先生这样的世外高人,如同诸葛、庞统合作。本官有二人相助,必定能复兴大隋的千秋霸业。”
世充此语很高明,不但让法嗣、蕴古二人觉得自己就如同卧龙、凤雏复生。卧龙、凤雏本应成为一体,既然复生,必不能相互争斗。法嗣与蕴古自然不会再争斗,因为谁先开斗,其结果都只能是抬高了对方而贬低了自己;另外,世充语中还深含欲霸天下之意,但却让人无法借此弹劾,因为此语明显有捍卫大隋社稷之意。一旦有人弹劾那也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