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会电脑和上网之后,开始喜欢网上冲浪。后来申请了一个博客,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写些博文和一些小说。这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方便了草根一族,写出的作品不能发表,就发表在自己博客了,聊以自蔚。
写博客有了经验,我又申请了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有一个特点,使写博客主人如鱼儿一样在大海里游泳,不必担心海水不够深度,也不必担心找不到可交流的朋友。所以,写起新浪博客后,我也像鱼儿一样,在网络博客里畅游,或潜水或露出头来,一切都自由自在。
说实话,回头想来,我这人缺点不少。其实,究竟算不算缺点,如若从另一角度思考,或者有不同见解,但目前来说,确是一种缺点了。其原因是对生命的切入点不同。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当初读这句话时,我就有了很深感触,这里,我有必要对这句话加以解释,至少它符合我的境况,也就是我的理解。但我发现,许多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或有争议。因此,我担心读者们不能从这句话正确理解我的心态,所以只好解释一下。
我少年时追求真理,性格上趋于孤寂,对人和事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人不独亲而其亲”,我只思考有益人类的事业,而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之严格。开始之初,我通过学习,给自己定目标,许多知识,我都是自学,表面上我是一个孤独者,其实对我来说,孤独显然成为必要的了。因此,使我对爱情和朋友的选择上,都有所影响。
我对真理执著追求,读书愈多影响越大,希望能够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净化自己心灵,对物质欲望和俗世生活,保持客观和冷静的心态,或者说跳出其外。如同老子所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当这种哲学思想影响我的时候,我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性,都有着冷静分析和思考,对金钱的愿望也越来越微弱,我从不把追求金钱当成|人生目标。我读佛学,佛学是分层次的,从最初的小乘教开始,直到大乘教;小乘教修行,大乘教修心。佛掌握了通往真理之门,所以佛说,“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等”,也就是这个道理。
对俗世来说,越接近“道”的人,将越排斥物质世界,如同出家和尚,当决定出家的时候,首先要斩断尘缘,修行越高越无所牵挂,以至于接近于佛。佛的最高境界和老子的“道”也有同宗之处,无为境界,天人合一,破一切法相。
通俗一点说,修行越高,越追求真理的人,失去的物质世界将越多。从而可以理解“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道理。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解释我少年时的心境,但凡心仍重,而不得不入世也。许多俗世杂念纷纷缠扰着我,使我不能静下心来,心因乱之,达不到无求状态,不能坦然面对诱惑。世俗的生活,就是物质以及各种欲望的组合。如果想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更多物质生活,就要给自己定个目标和理想追求,从而去努力实现这一切。在这里,又能解释什么是“为学日益”,它和“为道日损”恰恰相反。
所以,许多人不能理解出家人的行为,认为出家是对生命的残酷对待。因而,很少有父母希望孩子出家当道人或和尚的。其中,很少人能够体悟出家人的心境,物我两忘之境界,没有快乐没有痛苦。
在我不能完全断绝尘念时,如仍持一颗形而上之心,就和世界格格不入了。这也就是我对自己缺点的理解。我需要不断修正,以符合与人交往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学说比老子学说更受欢迎,因孔子学说主张积极入世,使人们更注重仁义与礼节;而老子却注重内在修为,主张出世,以达至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