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经过一段缜密且细致的安排之后,郭圣通与萧哲二人到了宫中与皇帝辞别。两人突如其来的“辞职”打的刘秀一头雾水,当然极力反对,并且言辞恳切的请求两位贤能留下了“为朕分忧”。
“陛下明鉴。我不过是个粗人,除了行军打仗之外,我也不懂什么,如今天下已定,四海臣服,恐怕也用不着臣再上战场了。何况如今新朝刚立,朝中百废待兴,陛下自当休养生息,劝课农桑。这些事情我们都不在行,与其占着高位而不能为陛下分忧,还不如退位让贤,让更有能力的人来担当重任。”郭圣通一席话说得真情实意,当真是没有把这高官厚禄放在眼中的样子。看在刘秀的眼中,却是更加感动。
“朕最危难之时,是真定一脉派大军倾力相助,是郡主和大司马多方斡旋,才能保障朕后方安稳。朕能有今日之荣光,多半仰仗真定之宫。如今天下已定,正是朕倾力回报真定一脉之时。郡主跟大司马却在这个时候离开,叫朕情何以堪?”
萧哲闻言,笑眯眯的摆了摆手,开口说道:“回陛下,您说的跟我们说的这是俩码事儿。不可否认,在陛下出临河北之时,真定一脉确实为了陛下的安稳立下些许之功。但也是陛下福星高照,有苍天青睐,民心相辅。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陛下之所以有今日之功,是陛下仁慈爱民,英明神武,所以才有英雄豪杰竞相投之。真定一脉虽然有些许功劳,但也挡不住陛下皓月之辉。”
顿了顿,萧哲又道:“何况我跟圣通两人,生性不羁,不喜这些繁文缛节之事。原本也不适应这朝中繁杂。若是能从此当个逍遥王孙,却是再美不过的事情。陛下若是有心,就帮我们照料下真定一脉。真定一脉永远都坚定不移的站在陛□后。陛下所指,便是我真定一脉挥剑之处。”
郭圣通也接着话茬说道:“况且萧哲在外飘摇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回族中拜祭过祖辈父辈。此番我们离开京中,也是希望尽一尽子女的孝心,不论如何,萧氏一族总归是萧哲的生身之族。”
这话说的有点儿别扭,但亲眼见过郭圣通与萧氏一族口角纷争的刘秀很明白郭圣通的心理。既然郭圣通的话都说到了这里,刘秀也不好再强求什么。只能再三许诺一定会好生优待真定一脉,便允了萧哲两人的请求。只是再三要求,一定要给两人办一个盛大的送别宴才行。
萧哲二人自然欣然应允。等二人出宫之后,刘秀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说不清是松了口气还是心中惆怅更多——
不管怎么说,有樊崇这么一个坐拥二十万大军的赤眉统领在朝中,刘秀已经感到了些许压力。尤其是这次凯旋之后,刘秀更感受到了军权旁落的隐忧。天子不可一日无权,然而刘秀这个皇帝当得,朝中比他有军权的重臣却不止一两个。虽然这大多数人都表示了绝对的忠心和臣服,但刘秀心中还是隐隐约约有些不安——
尤其是真定一脉,相较旁人来说,这威胁来的更大一些。毕竟真定王乃是汉室宗亲,论及身份血统,却比刘秀这个落魄了的汉室宗亲还要更高一些。其次真定王乃是在刘秀最落魄的时候出现在身旁辅佐刘秀的,这个时候与其称作是真定王辅佐刘秀,还不如说是刘秀在身家性命有危险的情况下来狼狈的投靠了真 ...
(定王。虽最初商定的联姻一事虽然失败了,让刘秀挽回了作为男人的最后一点儿尊严,但郭圣通跟萧哲的双双崛起却也无时无刻的不提醒着刘秀,他自己受了真定一脉多大的恩德。
同骄横跋扈但泥腿子出身的樊崇不一样,真定王是要身份有身份,要军权有军权,一旦真定王某天不满足于皇室宗亲的身份,想要再进一步,那么外有十万大军坐拥,内有大司马萧哲和堪有军神之称的郭圣通相辅佐……后果刘秀连想都不敢想。
而今郭圣通跟萧哲急流勇退,一下子就解决了刘秀虽未明言可能都未曾深想的隐忧感,这不仅让刘秀松了口气。与此同时,却是越发的感激真定一脉在自己奋斗过程中给予的襄助……
既然军神跟大司马乃至真定一脉想要的不过是安稳富贵,宗族传承,那朕自然要成人之美。如此方能彰显朕仁德宽厚,善待功臣之举。到时就算……
就算什么,刘秀也没有细想。只是翻身搂着皇后入睡的时候,看着皇后熟睡的容颜,刘秀不禁想到了自己那年岁尚小,但异常活泼聪明的儿子……
他依稀记得冠京侯郭圣通好像有一个弟弟叫郭况,那小子今年也弱冠了吧!若是个成才的,朕不防提携一二。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