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货币战争5 > 第九章什么不是中国梦

第九章什么不是中国梦

只有当房地产行业吐出被无效占有的巨大经济资源,其他行业才能重新获得这些资源,才能发展和壮大,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繁荣。

房产税是挤出房产空置存量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办法,持有成本的大幅提高,将立竿见影地改善住房供求矛盾和租房紧张的现象。它不需要大规模拆迁的巨额成本支出,也不需要占用一分一毫的耕地资源,其目的就是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财富分配的流向,重新平衡经济资源的配置。

很明显,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是平的,而是严重地扭曲着。正如同奥巴马不敢真正挑战美国医疗成本高昂的根源一样,房产税难产,或者调控力度不够,同样说明了制度纠错的失灵。

推行房产税的重大阻力之一,就是地方政府。高地价推动高房价,高房价刺激高地价,地方政府显然在土地收益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房价下跌,地价上不去,地方财政就会出问题。近年来地方政府大手笔投资的诸多基础建设和城区改造,多是仰仗债务融资和银行贷款,卖地收入是支持地方负债的重要来源。

金融系统同样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担心资产的土地抵押物出现贬值,建设贷款和按揭贷款的违约率上升,从而威胁资本金充足,影响盈利能力和股票价格。同时,房地产产业链的上下游还连接着数十个产业,金融系统在这些领域同样拥有大量利益,房地产不景气,金融系统在其他行业的资产质量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房地产商们赚钱在明处,又比较高调,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焦点,而隐藏在后面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系统则闷声发大财,它们所形成的利益铁三角几乎坚不可摧。房价调控政策在铁三角面前屡屡师老兵疲、钝兵坚城,本是意料之中的事。

贪婪乃是人之天­性­,可疏而不可堵。房产税的有效推动需要瓦解利益铁三角,金融创新或可提供一些思路。

黑石集团搞的“房租抵押证券”,是以房租现金流为抵押所创造的债券化产品,­性­质类似以按揭贷款的现金流所支持的MBS债券,或以应收账款现金流为抵押的ABS债券。既然所有的现金流都可以证券化,那么房产税所产生的固定现金流同样可以证券化,这就是“房产税抵押证券”。

的确,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尝试过房产税证券化的方法,但尝试就是创新,特别是这种创新将有效地刺激地方政府推进房产税的积极­性­,对金融系统也是一个潜在的巨额收益来源。

如果亿城市居民以四口之家平均下来,大致拥有亿套住房,假如以每套房产价值100万元计算,则中国房产总价值将为160万亿元之巨(美国的房地产总价值约23万亿美元)。如果房产税平均税率%,则房产税总收入将为每年8000亿,假如金融机构将未来10年的房产税打包成债券,那就是价值高达8万亿的金融资产,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饼,银行、券商和其他金融机构岂有不踊跃支持房产税的道理?

有时,以毒攻毒,以贪婪对冲贪婪,将比单纯遏制贪婪更为有效。

对于某些地方政府而言,卖地收入好比基本工资,而房产税抵押债券的收入将更像是奖金。当然,既然发奖金,基本工资就要下调,但总收入将有所增长。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在拍卖地块时,将产生两项收入:一项是卖地收入。另一项则是未来土地上的商品房、商业地产等物业的房产税。金融体系的创新团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将该地块或其他地块上的房产税的未来现金流,进行预估、混合、分层、提炼,完成标准化债券产品的生产,然后找来评级公司进行评级,最后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所获融资列入地方政府预算,可以用于政府认为必要的一切开支。这将是一项以前不存在的额外收入,地方政府推动房产税的动力将会大增。目前,地方政府无权发行信用债,新债券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进行有抵押融资。

房产税抵押债券的本质是将地方政府未来5年、10年、15年或20年的房产税收入一次­性­打折变现,将未来打折收益转让给金融市场的投资人。当然,要获得这笔额外的奖金,地方政府需要在卖地收入上做出让步,比如地方以新债券融资2元,在卖地收入中就得吐出1元,这笔钱应该作为转移支付的专项基金,补贴失地农民或用于农业基础投资,可以由地方政府掌握,也可以由中央政府进行全国调配。

从资金流向上看,转移支付基金相当于金融市场上的有钱人和大量占有房产的业主,对三农事业进行补偿,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平衡城乡的财富分配不均。

房产税不同于房租,租房可能空置而没有现金流,而房产永远有业主,谁持有谁纳税,现金流不会中断。因此,房产税抵押债券的质量天然优于黑石们的租金抵押债券。同时,房产税抵押债券还可以为金融市场中极度渴望安全和高收益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提供优质产品,使金融系统获得可观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土地收入是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使用时缺乏透明度,监管也难以到位,投资效率必然有问题。而以房产税抵押债券的融资来部分置换土地收入,将扩大预算内收入的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

房产税抵押债券将提供一个监管地方政府的有效机制,债券在金融市场中交易,它的价格每时每刻都在反映市场对地方政府项目的判断,金融分析师们恨不得跑到地产项目上,挨家挨户地调查销售比率、纳税情况、实际业主等信息,以评判债券价格的高低。地方政府在一个开发项目上的成功,将降低其他项目的融资成本,这将有效激发地方政府对开发项目的审慎态度,因为金融市场将时时刻刻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评分。一个在市场上被狂抛、价格暴跌的房产税债券,将充分曝光该项目失败的程度,官员

_分节阅读_60

们的压力非同小可。

让金融市场来监督地方政府,用债券价格来评估项目成败,这远比上级领导的管理要有效得多。

城镇化的关键是创造就业

中科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了50%的大关,达到%,这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的最高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的常住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在这里,城镇常住人口把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农业户籍的人口也统计在内。如果扣除了农业户籍的亿农民工,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率约35%。

很多人乐观地估计,中国每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就可以启动5万多亿的内需。如果未来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可以启动50万亿内需,这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规模的GDP。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如果按照这一逻辑推演下去,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就只需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然后把农民迁到城里去住,GDP增长就有了,城市化率也高了,经济繁荣就自动实现了。这种思路与罗马帝国的都市化运动都犯了同样的毛病,城市化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人造的城市化是人们居住在城里,很多人将会变成城市的负担;而经济繁荣的城市化是大家都有工作,人人都是城市的贡献者。

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提供上亿个就业机会,而且应该是带有社保和医保的全职就业岗位。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也就不存在内需扩大的可能。现在已经生活在城市的亿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是短期和临时­性­就业,如果折算成全职工作岗位,而且要带福利,有医保和社保,与城市居民保障大致相当,恐怕工作岗位的数量只能打对折,即城市在过去的30多年里总共为农民创造了9000万个城镇全职就业机会,平均每年约300万,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下对农业人口进行城镇化的大致规模。

如果2020年城市化率的目标是55%,那么在2020年之前的6年中,城市经济必须创造出亿个全职岗位,才能将过去和未来的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就业人口,平均下来每年需新增2600万个全职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而2012年城镇人口中有多达2500万人等待就业,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就占了一半,这意味着城市化率的目标将导致5个城市和农村的年青人去拼抢1个就业机会!

【正文】第36节: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

在中国就业的版图上,1100万个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它们平均雇佣人数才13人,平均寿命仅年,集团­性­企业也活不过7年~8年。2013年以来,破产、停业的中小企业的比例逐月上升,已逼近15%。中小企业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金融、税收和政策扶持,反而不断沦为大型企业转嫁风险的垃圾桶。大企业支付的账期越拖越长,承兑汇票比重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了企业资产的一半以上,远高于国际上20%的平均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中小企业的创业成功率降到了1/40,远低于美国的1/7。

2020年城市化率能否达到55%,这并非是由政府所决定,也不该由政府来决定,而是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1100万个中小企业所决定。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不是城镇的办公楼和商品房不够多,而是能够负担房租和经营成本的中小企业生存日益艰难。没有就业机会的城镇化,无异于城市的贫民化和流民化。

城镇化的进度应以创造就业为前提,以稳定的工作机会逐步吸纳农业的过剩人口,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持续30年甚至更长,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化率真正达到50%的水平。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也绝不是能够一步到位的,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恐怕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应该明确的是,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还必须考虑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急转直下的突变。在城市经济面向国际市场的领域,也许会遭遇到严重的逆流,城市就业机会甚至将大幅萎缩,亿农民工有可能面临回流农村的局面。

中国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30年高速发展的经济,60年缺少金融危机的体验,让所有人都以为经济增长只是简单的线­性­增长,只是7%和10%之间的差别,因此完全没有对冲风险的意识。在政策上,没有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应对乐观判断和严酷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如果将来有一天,亿农民工之中有8000万被迫返乡,农村怎样适应,城市又该如何应对?如果春节期间北京空旷的道路、稀少的行人、冷清的商业令人印象深刻的话,经济萧条的景象也正是如此。人们没有经历过萧条,也不相信会有萧条,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萧条不存在,或者不会突然降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留下的智慧,却被今人漠视。

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

目前,美国以巨额财政补贴制造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低廉的粮食价格,这好像是罗马时代的再次轮回。

在美国粮价的压迫之下,中国农民的处境类似当年的意大利农民。农业连续10年的粮食大丰收,农民却普遍存在着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产部分被成本上涨吃掉,而价格却被国际粮价死死压住。

在粮食的国际贸易中,其实也是小流量决定大存量的价格。美国出口的玉米、大豆、小麦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58%、43%和22%,完全具备控制世界粮价的能力。扭曲的国际粮食价格,导致了类似当年罗马帝国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基础被低粮价所瓦解,农业经济已濒临破产,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形成了遍及发展中国家各大城市的贫民窟现象。穷困潦倒的农民为出口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确保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廉价商品的供应。

中国历史上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中国没有步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破产的后尘,而是通过取消农业税、加强农业补贴等多种手段,勉力维持着农业经济。但种粮不挣钱已成为一种共识,土地流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罗马贵族们大量兼并土地后,对提高粮食产量没有丝毫兴趣,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罗马刻意压低了粮食价格,农民种地不挣钱,兼并土地后同样很难盈利。贵族们对农业的关注程度,甚至不如共和时代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田主,他们住在罗马或其他城市,甚至很少光顾自己的农庄。对他们而言,最省心的方式就是把土地租给佃户,坐收田租。至于兴修水利、改良土质、优选良种这些杂事最好没有,投资土地就像投资房产,保值是主要目的,省心为最大原则,花钱去­精­耕细作并非他们的特长,更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普通佃户们既不会为别人的土地投入改良的资金,也缺乏投资的能力,他们从前为自己种地,现在却为别人种地,责任心和劳动热情也大不如前。罗马帝国在土地大规模兼并后,粮食产出的下降实属必然。

中国的土地流转,其自然结果必然是土地的集中,而且最终是向资本密集的方向集中。这就出现一个有趣的问题,资本会追逐粮食的利润吗?或者说,将土地投入粮食生产所带来的利润,足以超过其他用途吗?

在粮价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只有傻子才会继续生产粮食。中国资本型的豪强大户,极有可能像当年的罗马贵族一样,人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土地田产遍及全国。他们即使是继续从事粮食生产,也会把土地租给种田能手们去打理,而种田能手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将土地转让给他们而甘当佃户,还是因为资本的诱惑无人能够抗拒。种田能手们以前为自己种地,现在为别人生产,同时还要上缴田租,他们的劳动热情是会提高呢,还是会降低?

美国农民将农业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等

节省劳动力的措施放在首位

资本型的豪强大户投资土地更主要的目的是追逐地产升值,而非看中了粮食生产的利润,他们既不关心土壤改良,也不在意­精­耕细作,兴建水利改善灌溉之类的支出则是越少越好。种田大户们当然更不愿拿自己的钱去贴补别人的土地,一切都用已有的基础设施,他们或许能够大幅提高人均收益,却会牺牲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正如美国农民收入更高而单产较低一样。结果很明显,土地流转所形成的土地集中,并不一定能带来粮食总产出的增加,效果可能正相反,土地越集中,粮食总产出就越没有保证。

在中国历史上,农业效率的目标与美国迥然不同,中国农业所追求的是单位土地的最大产出量,即土地生产率;而美国追求的是单位人口的最大产出量,即劳动生产率,这是由中国耕地仅占世界的7%,但却必须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残酷现实所决定。中国农民可以在狭小的土地上以密集的劳动力不厌其烦地­精­耕细作,美国农民则将农业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等节省劳动力的措施放在首位,这些投入被庞大的人均占有农田均摊之后,成本变得相对便宜。而在中国人均土地少得可怜的情况下,这种投入就变得无法承受。

问题是,中国是否准备改变农业效率的目标?如果追求人均最大产出,那么中国就必须准备接受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后果,谁来养活中国的预言很可能就会成为现实。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地缘政治云诡波谲,假如有一天中日之间在钓鱼岛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不必派一兵一卒,只须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粮食即可,而中国所面临的潜在地缘冲突远不止钓鱼岛问题。

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更是国运兴亡的问题!

罗杰斯在长期看好农业的理由中,有一点说到了农业的要害,那就是全世界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远比城市更为严重。

美国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58岁,欧洲60岁,日本62岁,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同样喜欢城市生活,而讨厌农场的枯燥乏味。发展中国家在美国低粮价的压迫之下,早已是农业经济破败,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末代农民”绝非中国的特有现象。设想10年之后,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已是70岁高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早就人去地荒,而那时的世界人口将高达80亿,净增加整整10亿!严重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将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率的下降,而人口却在持续大幅增加,粮食总产出与总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必会日益激化,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不应妄想未来10年后,14亿中国人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

正因如此,中国农业单位土地产出量的重要­性­,仍然要远超单位人均产出量,中国农业效率的目标不能改变。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土地流转政策必须规划出未来10年的明确范围,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上的大农业和土地上的高集中。资本­性­的豪强大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投资农业,但必须控制直接占有土地的规模,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只能死守。

这意味着农民将为粮食安全作出巨大牺牲,而这种牺牲必须得到超额奖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更大力度的补偿。其实,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可以有效地扩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转型的实现,缓解财富分裂的程度。8亿农民每人增加1000元的收入,意味着8亿件衬衫、8亿双鞋或8亿部手机的新增商品购买力,他们的总消费规模将远远超过8000个亿万富豪对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在8亿农民加大消费的同时,还将引发规模效应,刺激出新的社会分工和新的就业机会。

“生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假命题,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财富过剩的问题,只有贫富分化造成的绝大部分人口无力消费的现象。如果8亿农民获得了超额奖励,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出口导向的财富外流

_分节阅读_61

1940年前后,美国基于“二战”的爆发,强行­性­地通过战争机器来补贴上千万失业的劳动力和数百万上战场的穷人子弟,从而扭转了贫富分化的趋势,结果带来了4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岁月。中国能不能在和平年代逆转城乡差距的扩大,这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

对农民收入的补偿,仅仅是对严重扭曲的国际粮价一定程度的矫正。农民消费能力的扩大,将刺激城市经济商品与服务的增加,带来稳定的就业增长,这又反过来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城镇化,走上稳健和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当国际粮价最终出现报复­性­上涨时,对农民的补偿可以逐步减少,他们将从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盈利。

农民补偿不应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应该充分调动资本市场的力量,将贪婪的资金导向最需要的地方,这也是金融创新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中国的保险公司已经介入了农业保险领域,包括农民的收入保险。收入保险是将传统农业保险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和市场价格保险因价格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联系在一起。当农业生产遭受损失时,以当年实际收获产量与市场平均批发单价相乘计算出农民毛收入,再与正常年景下的收入对比,产生的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进行经济补偿和理赔。

收入保险的思路不错,就是成本偏高。如上海松江地区的某个收入保险的保费为35万元,保障金额260余万元。政府必须提供很大比例的补贴,否则保险成本过高,农民难以承受。

如果保险费用太低,保险公司就很难盈利,因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市场变化也难以预测。有没有大幅降低保险成本,刺激保险公司在全国农村提供大规模收入保险的办法呢?金融创新同样可以提供思路。

天灾与市场波动,不可能同时发生在全国所有地区和所有农产品之上,跨地区和跨农业作物的风险均摊方式,将大幅降低收入保险的平均价格。保险公司可以把不同地区的收入保险单汇集到一个资产池,与信托公司或投行合作,将其风险与收益进行合理切割,形成标准化的证券产品,在金融市场进行销售。

保险公司只赚取一定的费用,将全部风险与收益分散给投资人,回笼资金后继续滚动,不断扩大业务规模。金融市场存在着信用违约掉期(CDS)这种对赌企业违约的衍生品,农民收入保险证券则是对赌天灾和市场变化的衍生品。投资人通过购买这种证券,实际上等于参与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单笔保险有亏有赚,但包括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综合证券则肯定赚钱。认购的投资者越多,保险公司就越有能力降低保费成本,惠及的农民也就越多。实际上,保险公司赚取的是业务开拓费,补偿和理赔的资金是由金融市场提供的,而投资人获得的是粮食普遍丰收的大概率收益。

“农业收入保险证券化”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但是如果能够实现,将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财政负担,效果等同于富人对农民进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利己利人利国,何乐而不为呢?

只有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扩大内需,完成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定力无限,才能放飞梦想

风靡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

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曾风靡大江南北,剧中有一个情节令观众印象深刻。有一次,霍元甲坐船过江,船到江中突然触礁,他不幸落入水中。糟糕的是,霍元甲并不会水,如果拼命挣扎随波逐流,那最后只会落得筋疲力尽溺水而亡的下场。霍元甲沉着冷静,屏住呼吸,沉入江底,抱住一块大石头,竟然一步一步走上岸边,终于化险为夷。这一情节深深地印在了千千万万观众的脑海里,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有人用同样的办法成功自救。

霍元甲之所以能生存下来,秘诀就在于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这需要极大的定力。

古人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

这就是定力和专注的力量!

不仅大将如此,杰出的企业家同样如此。

在中国的高科技行业中,华为就是这样一家有定力的企业。

杰出的企业家绝不是天生就有定力,每一个人都会存在动摇和犹豫,在高利润面前,没有企业家能够免疫。华为也曾被房地产的厚利所诱惑,贪婪的本能也会时时刻刻地折磨着企业家的神经。当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之时,企业家最容易自我膨胀,也最容易自我迷失,走向歧途的风险,远远高于创业时杀出一条生路的别无选择和公司规模大到难以调整后的利弊权衡。

电信业的残酷竞争,国际巨头的强大实力,既逼迫华为保持着近乎偏执的忧患意识,也激发出他进军高利润低竞争行业的强烈冲动。压力和诱惑正是定力的磨刀石,一旦悟出大道,就不会再有任何意志和­精­神的游移。最终,华为的当家人经受住了各种“麋鹿”左蹦右跳的­干­扰,沉下心来,抱住梦想的石头,带领着华为一步一步走向了辉煌。

中国能赚钱的公司很多,凡是把赚钱放在首位的企业主们,通通只能算是老板,而不能被称为企业家;有企业家梦想,白手打造一个商业帝国的,可算是优秀企业家;而定力深厚,目标专注,立志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业的,才堪称是杰出企业家,这种境界的企业家,在中国实属凤毛麟角。

杰出的公司并不等于伟大的公司,只有传承百年,基业长青的杰出公司,才能配得上伟大一词。

在中国杰出的民营企业中,联想、新希望、福耀、万达、汇源等都是突出的代表,它们在几十年艰难创业的历程中,始终坚守主业,从不随波逐流,它们都有成为伟大公司的潜质。

中国至少需要10家以上伟大的公司,它们不是靠政府,更不是靠垄断,而是靠着自己的定力和专注,在国际市场上开疆辟土,所向披靡。没有这样一批伟大的公司,中国就难以成为伟大的国家。

这才是“中国梦”真正的挑战!

德国百年制造业的公司超过万家,三代人,甚至五代人,专注在一个领域­精­益求­精­。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厌其烦地琢磨细节改进,推敲流程优化,研究技术升级,对­精­确无止境的追求,对细致无条件地遵守。正是这种在制造业中无与伦比的强悍定力,最终打造出德国制造傲视天下的竞争力。

日本的百年老店同样多达万家,它们围绕在超级财团的大企业周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绝无抱怨,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逝去,一批接一批的新人继续努力。无可挑剔的服务,­精­致完美的零配件,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日本的旗舰企业在全世界征服顾客。

现在的美国,从前的英国,在崛起时代无不是以定力和专注创造出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命,开拓出一块又一块的新市场。

英国的衰落首先源于制造业定力的瓦解和专注的分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额利润让英国迷失了方向,在金钱的大潮中,实业溺水,金融腾达,食利资本主义大行其道,投资获利轻松,财富增值快速,砸石头的苦活儿让美国人去­干­。结果两次世界大战就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打回了原形。

今天的美国正在重走英国19世纪末的老路,华尔街的利润越高,经济的损耗越大,资产泡沫越多,实业流失得越快。今天的美国公司,正沉浸在资产升值巨大的欢欣快感之中,实业的定力与70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与20世纪初更是大相径庭。最优秀的人才早已远离了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受羡慕的职业非银行家与律师莫属。

人心追求安逸和舒适,而财富流向勤奋和执着。

在全世界货币泛滥,资产泡沫膨胀的时代,实业的根基已经松动,勤劳被讥笑,节俭遭蔑视,投机成为时尚,暴富变成理想,贪婪吞噬了公德,巧取豪夺受人敬仰,企业家缺乏定力,个人无法专注,整个社会都在货币的洪水中随波逐流。

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靠的不是对财富的渴望,而是坚韧的定力和超凡的专注,是代代相传的勤奋与执着,是落进江底也要抱定石头走向岸边的决心!

中国能够放飞强国富民的梦想吗?

定力有多深,梦就能飞多高!

后记

这是一本耗尽心力的书,也是一本自我重新发现的书。

很多事情你以为想清楚了,结果一说才发现有问题;当你说明白了,一写才知道有漏洞。想是跳跃的思维火花,说是即兴的逻辑片段,写才是沉淀的思想体系。

当我满怀G情开始创作时,绝没有想到后面的工作是如此的艰难。在每一章的开始,我都自信满满地认为有充足的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积累,结果一上手才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真正属于自己,它们就像有旺盛生命力的蚂蚁一样四处乱爬,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思路,践踏得面目全非。越丰富的知识积累,总是导致越严重的思维瘫痪,在一团乱麻之中,我拼命地挣扎,就像一个即将溺水的人,抓不住主次线索,找不到逻辑源头,分不清推理方向,只有一浪高过一浪的信息量将我打得晕头转向,­精­力不断耗损,信心反复崩溃,焦虑、沮丧和绝望吞噬着残存的意志。

就在我即将放弃努力准备随波逐流的关键时刻,脑海里总是突然冒出霍元甲落入水中,沉入江底,抱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岸边的清晰影像。这时,周围的一切纷乱都慢慢地沉寂下来,湍急的思路变得静如止水,我仿佛沉到了水底,没有信心,没有意志,没有挣扎,只是定住了意念,内敛了心神。逐渐地,关键的数据开始闪烁微光,重要的细节显现出清晰的轮廓,亮点与亮点可以连接,线索与线索出现因果,逻辑的源头慢慢浮现,终于看到了黑暗隧道尽头的光亮。走出去,那边就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新天地。

当我最终把各个章节的逻辑严丝合缝地对接完毕,我突然意识到人生也该如此。只有定力深厚的人,才能趟过重重险滩,体会别人无法体会的愉悦。

治心方能制利害。所谓“治心”,就是放弃一切杂念,摒除所有妄想,将人生全部的能量高倍聚焦于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虽万难而不怯,九死而无悔。治心到何种境界,定力就到什么样的深度。一个有定力的人,才能权衡出真正的利与害,才会敏锐地趋利避害。

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治心和定力的高手。在现实中,许多人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只是无法有效地治心,因此不能有效地抗拒诱惑,致使利常常损于害,人生的潜力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的确,抗拒诱惑并非易事,排除­干­扰也常常力不从心,归根到底,还是心中的杂念太多,妄想过剩,难以做到心智的高度聚焦。在这种情形下,良师益友就显得极其重要。

在《货币战争》丛书的写作过程中,出品人郑莺燕堪称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她不仅策划图书,而且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在过去的几年中,她坚持高品质的内容与思想必须贯彻始终,而不允许存在任何“折损”。当我出现游移分神之时,她总是强调“一个人一辈子只需做成一件事,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句话我听了不下百遍,想到不止千回,但也未必总能做到,她的鼓励和督促使我受益匪浅,许许多多的杂念与妄想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经历过的诸多挫折,浪费过的大量时间,也反复印证了她的先见之明。

什么是人生的捷径?那就是必须少走弯路。良师益友好比苦药,话虽难听,理却管用。一辈子如果没有碰到这样的诤友,那将是一种最大的遗憾。

良师益友不仅能够帮助屏蔽杂

_分节阅读_62

念,抑制妄想,而且时常使人更清醒地了解自己,“如今货币战争系列的畅销,并不代表一切,二三十年之后,如果你的书还有年轻人在阅读,那才是这些书的意义”。良师益友的警钟,震得我两眼直冒金星,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相当紧迫。

今年在北京香山的闭关写作期间,太太和女儿暑假过来看我,那一个月是我最感温馨的日子。我们天天挤在一间小屋里,一起聊天,一起笑得前仰后合,我突然觉得生活在物质上可以极其简单,却能同时拥有世间最大的快乐。我们每天带着女儿到香山脚下的地摊上转悠,几块钱的小东西竟能让我们高兴半天。当剥掉所有物质的表皮后,亲情反而更加香醇浓厚。

从暮春到寒冬,每日通宵达旦的研究与梳理,使我逐步形成了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当我走出香山,阳光依然灿烂,遥望远方的地平线,乌云正在慢慢积聚,山风已经阵阵袭来。

宋鸿兵

2013年11月22日凌晨于北京香山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