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湖不过游泳池。
武林应许舞者怜。
不许人间英雄老。
忍见红颜伴无情。
●
如果当作朝廷就是合法的江湖,朝廷以外的世界是一座大江湖,那么,一点堂的派系力斗,就变得脉络分明,一点也不含糊了,也不算得上太复杂了。
“自在门”一脉,已分成两支:
懒残大师是门里的大师兄,因受过重大创伤,近年已销声匿迹,半作闲人,半作废人,或如他自己所言,是半活半死的人了。
甚至,据他的弟子沈虎禅所传出来所提出来的说法是:“家师认为,他是生不如死,不如不活。”
——生不如死,不如不活。
为什么?
问的人很多。
但没有人回答。
只有一次,天衣居士作了个回答!
●
“大师兄是哀莫大于心死。”
●
哀莫大于心死。
——连心都已经死了,活来还有什么意思?
●
天衣居士还是比较了解大师兄叶哀禅的,毕竟,许笑一这个人也比较细腻,比较重人情世故,也比较功名不赫。
懒残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也是在江湖上大闹大砸一番才受伤遇创,最后侠踪沓然,生死未知。
诸葛小花排行第三,却是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虑必有得,得失有度的人物。他既得天子信任,又得朝廷倚重,连江湖上三山五岳,都以他马首是瞻,同时他又兼管六扇门、大理寺冤狱决疑,平反错案,活人无数,又与宦官、奸臣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斗个好不热闹,再怎么说,他都是自在门代表人物,身兼重任的大人物。
天衣居士虽医卜星相、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琴瑟箫笛,无一不精,无有不擅,但他天性淡泊,无为冲虚,只独善其身,不求闻达,固守白须园,诚心正意,只栽培一个弟子,只着意一个儿子。
至于排行第四的元十三限,是个性情尖刻,额角峥嵘,豪气干云,傲气冲天的人。他做人行事,爱生恨死,妒恶如仇,也嫉仇如恶。他才气过人,际遇却不怎么如人,所以相比之下,爱情功名,均不如诸葛,诸葛的苦心劝谏、礼让,他却因失意,或遭外人讪笑,他却归咎为诸葛对他布署包围或刻意羞辱,所以嫉恨愈深,性情愈加乖烈。
是以,虽同在“自在门”一脉,懒残大师侠隐潜龙,天衣居士淡泊明志,元十三限却处处与诸葛先生作对,真正维持韦青青青所创“自在门”淑世、济世的,就只有诸葛正我。
当然,“自在门”中,还有一些高手能人,有的本就是受过韦青青青之恩德,获收编入门下的,有的是诸葛小花生死之交,有的是诸葛先生自己招揽,收养的青年豪杰之士,也有的跟诸葛有着过命的交情,不计在江湖上应合的,光是在朝廷中布伏的就有大石公、哥舒仇眠、舒无戏、舒大坑、李玄衣、大笑姑婆、萧剑僧、铁游夏、盛崖余、崔略商等人,虽远未及蔡氏一族,声威震慑天下,但仍可以算得上很有点影响力,必要时,足以左右大局。
只是枕榻之上,岂容别人鼾睡?
蔡氏父子、权相一族,知道“自在门”不灭,随时受到倾辄、牵制,不能任意妄为,所以,处心积虑,布署已久,矢要歼灭一点堂。
可是,没有圣旨皇命,就铲除“一点堂”,形同置皇帝安危于罔顾,万一追究起来,可是灭族之罪。
所以,要灭“自在门”,得要有藉口,而且,还要有实力。
宋制以来,一向优遇士大夫,不以言罪人,不将谏官以死问罪,何况,诸葛先生还身兼谏言、侍读、保驾、敉乱、治狱,五个虽无名衔但有实责的半在江湖半朝廷的人物,蔡氏三父子虽将他恨得牙嘶嘶,巴不得食其肉而啖其骨,但要明目张胆,下手诛杀诸葛先生,一是恐会触怒圣上,二是只怕万一收拾不了他,还反过来给他收拾了。
——像诸葛先生这种人,无论是正是邪,是敌是友,若不能一举击杀,一次拔除;那任是谁也不敢公然得罪他的。
做人,做到像诸葛正我这样地位不可动摇,群邪辟易,奸佞震怖,忠良之士,马首是瞻,也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
但对诸葛先生而言,也正是一种莫大的压力。
对“自在门”来说,更隐伏了极大的危机。
树大招风。
刚而易折。
——深谙黄老之术的诸葛和他一众幕僚,又焉会不清楚这个做人处世的大道理?这些沉潜明哲保身、张扬强盛易灭的禁忌?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