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在幽州辽东郡的西安平地区,征北军在刘辩的率领下,再次以合围态势,一举包围了北方黄巾军的后卫部队。
战斗没有任何悬念,当太史慈率领经过大半年的征战、已经真正成长起来的虎骑军,杀向黄巾军阵营时,五万多黄巾军几乎是一触即溃。
好在现在黄巾军对征北军的政策也非常了解,根本不用征北军叫喊,崩溃了的黄巾军便扔下了武器,乖乖地举起了双手,一个个地都做了降兵。
此一仗,征北军再次歼灭北方黄巾军五万余人,自此,北方黄巾军总兵力,已经不足十万人了。
在得知后卫部队五万多人被征北军一口吞下后,作为北方黄巾军的统领张燕和副统领管亥第一次发生了战略上的分歧。
在军事会议中,张燕坚决主张大军应该向东北方向,逃入高句丽国内,因为高句丽地广人稀,山高林深,而且,黄巾军已经逃离幽州地盘,征北军大军未必会继续追击。若是黄巾军能在高句丽立下足来,杀光高句丽王室贵族,取而代之,这样,黄巾军也算是能有个立足根据地,至于其他宏图大业,将来在徐徐图之。
可是管亥却认为北进高句丽是个死地,高句丽虽说山高林深,可是冬天却异常寒冷,黄巾军多事青、冀人士,虽然也算耐寒,可是对深入如此苦寒之地,却未必能够适应,再说部队也缺少过冬寒衣,现在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已经渐渐转寒,若是在高句丽不能解决寒衣过冬问题,那么北方黄巾军最后十万大军,可能就面临活活冻死的危险。
因此,管亥主张,大军向幽州带方郡和朝鲜半岛南部三韩地区出击。到达在进入三韩国后,同样可以杀光三韩国的王室贵族,占领三韩国,寄托三韩国建立根据地,而且,三韩国南部也有高山森林,在三韩国沿海可能还有一些出海捕鱼的海船,若是大军实在没法在三韩立足,还可以夺取这些海船,扬帆出海,到海上占领了适宜居住的大岛,将来再图返回中土。
张燕和管亥的意见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这下可难坏了黄巾军众将领,大家立刻也分成了两派,有支持张燕的,也有支持管亥的,争执得非常激烈,一直都没个定法。
最后还是已经升为征北军军师的史可提议:大军不妨学青州分兵,再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张燕带领,杀向高句丽,另一部分由管亥带领,杀向三韩,这样一来,征北军势必也要分兵,两边的压力都会减少许多,不论那一方能够得以立足,都是为黄巾军保存了火种。
在张燕和管亥微不可觉地对视了一眼后,两人都马上站了出来,对史可的意见,表示了一致认同,这下问题就简单了,随即各位黄巾将领,就开始商量起具体的分兵事宜来。
就这样,在西安平地区,北方黄巾军余部再次分兵,其中五万余人,在张燕的带领下,向东北撤退,带领大军杀进了辽东郡东北部的高句丽王国。
而黄巾军四万人在管亥的带领下,却由西安平一路向东南杀去,杀向了幽州最东的带方郡,并且于八月下旬,管亥部进入幽州东南的三韩国。
面对黄巾军余部的分兵,刘辩果断的将征北军再次进行了分兵。原征北军北进部队一万人,在赵云、黄忠和贾诩的带领下,一路向东北追击,跟随黄巾军张燕部杀入了高句丽王国。
刘辩则亲自率领征北军主力向东南追随管亥部,向三韩王国杀去。
进入高句丽和三韩后,被刘辩已经逼上绝路的张燕和管亥部战斗力居然大增,一路攻城掠地,手段更胜从前,高句丽和三韩王国这个时候,本就极不发达,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难以找到,只是民风相当彪悍,几乎是全民皆兵,对于张燕和管亥部的抗击也相当厉害,让张燕和管亥率领的黄巾军损失了不少。
异国民族的反抗似乎也激起了张燕和管亥率领的黄巾军的杀戮本性,这两只穷途末路的黄巾军,在异国一改原来在幽燕地区的方式,张燕和管亥部不但屠杀了高句丽和三韩的皇室贵族,同样也开始大量屠杀青壮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