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注意读这些内容,你讲《红楼梦》,你老是讲过场戏!什么叫过场戏?你是受过去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什么的呀,它把很多东西全给排除掉了,它排除掉,有它的道理——尤其戏剧大写意,它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对不对啊?只能选取最主要的,粗线条的,所以就是一个“宝黛悲剧”。所以,有人跟我讨论,他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啊,他没别的。我说,这是《红楼梦》吗?我反过来问他,您那是《红楼梦》吗?当然,这个各有各的看法。他的看法我也很尊重;但是,我也希望您尊重我的看法,这都不是过场戏,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些文字,是不是啊?它写的什么呢?写尤氏她办完一些事,她就要到上房去,要到王夫人那地方去。尤氏她就去,尤氏去了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妇人就劝告她说,你不要去。为什么不要去?说:“才有甄家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就出现这个问题了,甄家就出现一些人,带东西来了,后来看邸报,尤氏知道贾珍看了邸报——邸报就是当时官方所发布的,给所有官员看的,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上面会有一些朝廷重大的事件,一些重大的皇帝的指示,一些情况什么的,有这种东西,叫邸报。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也是有的。”你懂,在干嘛吗?寄顿财物。就是说,小说里面影影绰绰存在一个江南甄家被查抄了;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知道吧?就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而且带东西来,这是违法的,这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实在是摘不开,所以就帮他们藏匿这些东西,出现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尤氏一看,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不要去了,就回避了。后来又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因为这样的事,你不能不跟贾母说啊,跟老祖宗汇报啊,所以王夫人就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这些,贾母就不爱听,当然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就大意就是说,咱们就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咱们还怎么乐,咱们过咱们自己快活日子,故事就继续往下流动。那么曹雪芹这样写,脂砚斋又批语——脂砚斋的批语,正好批在咱们心上。比如,我看到这儿,我觉得,怎么这说的是甄家的事呢?真奇怪!影影绰绰写了一个甄家,最后怎么就是写甄家出事?脂砚斋批语也是这么说:“奇极!此曰甄家事!”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作者真是亏你想得出来,你把这样的事栽到甄家头上,愣告诉说是甄家的事!他们两个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批语也很调侃。
曹雪芹什么用意?他就要把真实生活当中,贾家在乾隆三年所遇到的,自己关系很密切的这些家族,遭到皇帝打击的情况,能够含蓄地写在小说里面。他想来想去,在小说里面,你要说有什么人出事的话,只能够把甄家挑出来,把这个情节安在甄家头上。所以脂砚斋等于跟他讨论,你这样一个写法合理不合理啊?“奇极,此曰甄家事!”但曹雪芹他就是这么写,现在我们读的文本就是这样,这就是因为在乾隆三年,曹家很硬的、地位很高的两家亲戚都出了问题,有一家就特别惨,傅鼐最后就入狱了,虽然最后允许回家养病,就死在家里面,那等于就完蛋了。那么,福彭当然后来在政坛上还有起伏,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是葳了,不灵了。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整个是写的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的故事。其中,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七十回都是乾隆时期的事。而且特别清楚,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它清楚到什么程度——一个叫做“粲若列眉”
,“粲”就是非常地清晰,甚至发亮,好像我这两弯眉毛似的,非常清楚,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叫做“若合符契”
。古代,就是皇帝把你将军派出去打仗,怎么下命令啊?临别时候,就拿一个“符契”,它是用金属或者玉石什么做成,剖成两瓣,它有它的形状、图案,而且上面还有字,我留一半,你拿一半,到时候我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命令,我就让我派的使臣骑着驿马跑到你那儿,说皇帝传旨了,什么什么,你说有什么凭信,啪,拿出来一对,严丝合缝,这叫“若合符契”
。所以实际上从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是很清楚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不可考,正如脂砚斋所说“大有考据”。
现在问题就是说,第一回到第十七回究竟写的是康、雍、乾什么时候的事?这就比较含混了,这确实就比较含混了。这里面很有意思。当然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应该说,还是清楚的。包括第十六回,都是雍正暴亡,乾隆登基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我下面还会给你详细来解释,这还比较清楚。
但是从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它就是比较混乱的,在时间表述上,大体上它有一个轨迹。但是前后,第一,有矛盾;第二,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说,我在上几讲里面反复给你讲到,就是说“枫露茶事件”。“枫露茶事件”是在第八回。第八回,你记得吗?下雪了,下雪珠了,是不是啊?而且贾宝玉把茶杯摔了以后,贾母问什么声,袭人撒谎说,下雪了,我倒茶滑了一跤。是不是下雪啊?应该是冬天吧!对不对啊?但是往下写,它故事又没有中断,人物事件好像顺着一条河道,继续往下航行,但是,就互相矛盾。它写到,比如说,十一回,王熙凤到宁国府里面去,这时候又是一派秋天景象,你记不记得?又是掬花盛开,又有溪水在潺潺流动,又有蝉声在叫,是一个夏末秋初,或者是深秋景象——说什么它也不是下了雪珠子,有人被雪滑倒了之后的事情!所以,它在季节时序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你仔细想想。
另外,在作者本身的交代上,很早就有《红楼梦》的研究者指出来,比如,林黛玉的父亲究竟什么时候死的?林黛玉由贾琏带着去奔丧究竟是什么时候?它前后说得不一样,一会儿说九月,一会儿又说年底,一会儿昭儿回来,又让凤姐跟平儿说,给贾琏带一些大毛衣服过去。那么时间交代上它也是矛盾的。而且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一些明显的风格不统一。比如说,贾瑞的这段故事就显得有点突兀,对不对?这就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曹雪芹他不太愿意写雍正朝曹家的惨况。那个时候,一来他年纪也很小,雍正抄检曹家是在雍正五年,曹頫被逮京问罪,枷号示众是在雍正六年。当然,红学界对曹雪芹究竟生在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是生在康熙那个时候,康熙的晚期;有的就认为,生在雍正的二年。但不管你怎么算,那个时候他年纪都很小,他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主要要听大人来讲,才能够知道当时的情况。他个人生命体验不丰富,所以,他没怎么写,他甚至把乾隆元年以后,他们家得到一个更上台阶的新局面的一些好事情前移了——前挪到第一回到第十六回里面来写了,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写《红楼梦》时候,他打算把他原来的一部稿子糅合进去,原来曹雪芹完成过一部——什么小说稿啊?《风月宝鉴》。这个是在脂砚斋批语里面,说得很清楚的。脂砚斋有一条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是在《红楼梦》第一回,讲到这本书,有过很多名字的时候,脂砚斋一条批语。就在第一回里面讲到,这个书有过很多的设想。曹雪芹本人,当时可能正在写这个书,而且刚刚草创完最后一个“情榜”。曹雪芹本人比较主张,叫《金陵十二钗》的。但当初身边其他人出过主意,有说叫《红楼梦》的,有说叫《风月宝鉴》的,还有说,要叫《情僧录》的。脂砚斋是坚持要叫《石头记》,曹雪芹开头自己也同意叫《石头记》,当中想叫《金陵十二钗》——后来也同意脂砚斋的意见,叫《石头记》。但是,其中为什么要列上《风月宝鉴》一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更小的时候,可能那个时候还是练手——练笔的时候写过一本小说,估计没有这么大的篇幅,叫做《风月宝鉴》。
这小说什么内容,你现在不难知道,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就糅入了《风月宝鉴》的部分内容。比如说,贾瑞的故事,肯定就是《风月宝鉴》里面的,在写贾瑞的这个故事里面,就出现那个东西,记得吧?一面镜子,正面照怎么样,反面照怎么样。当时这些故事可能内容都是写一些情Se故事,叫风月故事——风月就是有一些Xing爱的故事。其中,很显然,就写了贾瑞追求王熙凤,又追不到,最后自己等于淫性发作,最后死于过分的性亢奋,就是死得很惨了。那么这个小说的主题,当时看起来也比较肤浅,诫人不要妄动风月,就是在情爱、Xing爱的事情上,你要谨慎,不要沉迷其中;沉迷其中,像贾瑞一样没有好下场——类似这样一些主题。
那么在第一回到第十六回的时候,秦钟和智能儿的故事,估计也是原来《风月宝鉴》的一部分,你还可以找到很多痕迹,它把当年《风月宝鉴》的一些东西,糅到前十几回里面,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应该就是贾瑞的故事。这样的话,就搞乱了,尤其贾瑞那点——贾瑞究竟病了多久?贾瑞从照着镜子来回来去生病,吃多少药也没用,到死亡究竟多久?这里面叙述语言就紊乱了。为什么呀?因为它是一个旧作糅进来,你现在读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第一回到第十六、七回的时间上,尤其是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在叙述的时间上有大致的线索轨迹,但是又比较模糊,而且有前后矛盾之处,这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没有最后定稿的书,它大体完成了,又很悲惨地丢掉了八十回以后的那些篇章;这八十回书,又遭到了别人的改动!那么这八十回书,有的地方也不很完整,有些毛刺没有把它剔尽,有些该调适地方没有调整好。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一部残缺的著作——已经让我迷醉得不行了!阅读它,分析它,是极大的快乐。那么在这一讲最后,我们要讨论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像我前面所讲的,在小说里面,秦可卿之死是由于贾元春向皇帝告密,那么在生活真实当中,可能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贾元春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呢?咱们下一讲再讲。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