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癫狂门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五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五

癫狂门

黄帝素问

通评虚实论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注 脉搏大者,气盛于外;小坚急者,气泄于下。】

奇病论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注 有所大惊,则气暴上而不下。夫­精­以养胎而­精­气并居,母受惊而气上,则子之­精­气亦逆,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注 语言善恶不避亲疏者,神乱而谵语也。】

阳明脉解篇

帝曰: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注 四肢为诸阳之木,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注 阳明之气主肌­肉­,故热盛于身,身热故弃衣而走也。盖热在外,故不欲衣。】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注 胃络上通于心,阳盛则心神昏乱,故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如热盛于胃,则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盖四肢禀气于胃故也。】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注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故不得卧。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上临少­阴­少阳,病反谵妄狂越。

【注 上临少­阴­少阳,火气更甚,谵妄狂越,热极也。】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注 肾为­阴­脏而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

五常政大论

赫曦之纪,其病笑狂妄。

【注 心气实则笑不休狂妄,皆火热之为病也】

宣明五气论

邪入于阳则狂,搏阳则为癫疾。

­阴­阳类论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为狂。

【注 皆交至者,二­阴­二阳之经气交并而上至于阳明。病在肾者,谓肾气病而Jing液少,其虚气反上奔也。病气传于阳明,是以骂詈妄行,癫疾为狂。】

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注 阳盛则狂。阳盛而自为病,故曰并乃狂。】

至真要大论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注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

脉解篇

太阳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 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注 狂巅疾者,乃阳气尽甚于上,而­阴­气从之于下,不得与阳气相和,下虚上实,故使狂巅疾也。】

阳明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注 ­阴­阳复争者,谓­阴­阳之气上下相薄,而复交争于外内也。­阴­阳之气外并于阳,则阳盛而为病矣。阳盛,故使之乘高而歌,弃衣而走也。】

气厥论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注 肝为阳脏而木火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呣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鬲中。】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注 血并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病能论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生铁落者,下气疾也。

【注 巨阳者心之标阳,少阳者肝之表气,皆不动者也。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今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肺脉急甚为癫疾。

【注 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则为癫疾,所谓重­阴­则癫也。】

本神篇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注 喜乐,心之情也。如喜乐无极则伤肺脏之魄,魄伤则狂。意者心之发,盖喜乐无极,则神亦惮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经脉篇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注 阳明者午也,­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善呻者,阳气郁而欲伸出之。数欠者,阳欲引而上也。颜黑者,­阴­气加于上也。病至者,病气而至于经脉也。阳明之脉病,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胃络上通于心,故心欲动,­阴­阳相薄,故欲独闭户牖而居。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故贲响腹胀。】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痫疾。

【注 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则为痔。经络沉以内薄,则为疟。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

癫狂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注 太­阴­之气主约束,目外角为锐眦,内角为内眦者,乃太­阴­之气主乎外内之目眦也。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上为外眦,下为内眦者,乃太阳阳明之气,主于上下之目眦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注 齿者骨之余,分­肉­属骨,是以骨癫疾者,顑齿诸分­肉­皆满。骨居者,骨­肉­不相亲也。汗出烦悗者,病在足少­阴­肾而上及于手少­阴­心也。呕多沃沫,太­阴­阳明之气上脱也。气下泄,少­阴­之气下泄也。­阴­阳上下离脱,故为不治。】

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注 ­阴­盛者癫,阳盛者狂。疾发如狂者,­阴­阳之气并伤,故死不治。】

扁鹊难经

辨狂癫证

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五藏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痰饮篇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癫狂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喜好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随,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矣。

脉诀 【晋 王叔和】

狂妄之脉

心脉歌曰: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紧脉歌曰: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源。忽然狂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杂病生死歌曰:恍惚之病定癫狂,其脉实牢保安吉。寸关尺部沉细时,如此未闻人救得。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癫狂证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