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玉纸 > 20

20

埋人是最复杂的事了,棺材寿衣孝布纸盒……这些东西在蔡家旺瘫痪后就着手­操­办了。受了一辈子苦总得安心

11

地去,所以人们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很重,这是人一生的最后一次破费,也是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亲人唯一能做的事,只要条件允许,就尽力­操­办得隆重一些,甚至奢侈一些也在所不惜。

棺材的页数可分为四页瓦,十大块,十二圆,十六绺,页数越少越好,以柏木最好。厚度有七寸,五寸,三寸,二寸半和二寸之分,越厚越好。寿衣一般为五到七件,成单不成双。人死后要烧“倒头纸”,献“倒头饭”,烙“打狗饼”,在门前挂“纸刷”,把死者放在木板上用纸或纸绳把手脚捆在木板上,献上“倒头饭”,点燃“照尸灯”。子、女、侄、孙戴重孝,重孝头布与棺盖等长。接着向亲朋报丧,死后三天内入殓。又分大殓和小殓,入殓时儿女孝子要到齐。入殓前给棺材铺土,柏朵、四角放置六曲丝麻、铜钱等。小殓是用麻纸将尸体一层层掩盖周密后将灰倒入,用纸卷灰镶实镶紧,一切就绪后用白酒擦洗面部然后合好棺盖。大殓是富裕人家用棉花、灯芯、锯末等如前法入殓。老丧灵柩要在家设灵堂,少则放置七天,多则数月或一年后埋葬。此间请乐鼓、礼宾、僧人念经做道场,请­阴­阳先生看­茓­砌墓。女婿外甥还要给挂名旌,上书死者生前品行功绩。这也显示他们的才学。由于年景不好,生活贫困,这里大多数人家在死后三到七天就简单埋葬,埋葬前一天晚上主要亲朋必至,家堂设祭,请灵、稳柱、奏戏、升座、行四拜礼,报鼓、挥旗、鸣炮、三献、省食、和羹焚化。及至天明,女孝子前往扫墓后起柩送葬,起柩时间为卯时,有些村子在送葬途中还要露祭、行礼拜、奏戏乐、然后乐鼓开路到墓地下葬。

蔡家旺死前就准备好的三寸半的十大块柏木棺材,七

12

件寿衣,应该说并不算简单。但接下来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简单方式,小殓不说,灵柩在家里停放了三天就下葬了,也没有请戏班子,只请了几个唢呐啯子手,吹吹打打以彰显悲痛气氛,并为来吊唁的客人引导。只是与当地葬俗略有不同的是,他们在埋葬完了以后,儿女孝子要站在墓前齐声唱一曲歌词,他们唱道:

蔡伦蔡伦,

大哉蔡伦。

蔡伦以前,

既无蔡伦;

蔡伦之后,

7.第一章(3)

( 更无蔡伦;

蔡伦蔡伦,

大哉蔡伦!

槐叶在一旁低声抽泣,其他的人站在墓旁神肃穆地看着蔡水生和蔡河生兄弟俩人,他俩站在墓前,眼含泪水大声地唱着,他们神庄重,声音嘶哑,他们的歌声在每一个人的耳边回荡,然后消失在一马平川的川道。ww他们记得,爷爷去世时父亲带领他们唱过,­奶­­奶­去世时他们唱过,凡是蔡家的人去世,他们都要唱这歌,以这样的方式来怀念他们,并且完成葬礼的最后一幕,这已成为蔡家的传统。这歌就如安眠曲一般,带着他们的痛苦和怀念,带着他们的祝福,把每一位与纸有关的蔡家人送往天国。

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段唱词是从哪一代先人开始唱的,年代有多么久远,他们只知道这是蔡家的方式,蔡家是造

13

纸世家,蔡伦这个名字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成为一个光辉响亮的名字,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歌唱蔡伦也就是歌唱蔡家的每一位祖先,每一位纸匠。更何况蔡氏家族与蔡伦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神秘地联系。

然而这段唱词自然会使我们想起了什么,是的,它使我们想起米芾对孔子的赞词,原词为:“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即使再粗心的人也不难现这两词的雷同之处,这一定是不知哪一代蔡家先人活学活用而来的,把米芾对孔子的颂词经过改编,用在了蔡伦身上。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颂词蔡伦确实配得上,他当之无愧。

蔡家的丧事并没有使多少人感到惊讶,这也是人们意料中的事。瘫痪两年多了,还能支撑多久?所以说蔡家旺是安静地入了土,入土为安,一家人也就安下了心,然后抽出时间和­精­力慢慢地消磨内心的伤痛。丧事办得简单,这多少使槐叶感到不安,但她不得不这样,家境破败也实在无力大­操­大办,还是活人要紧。她逢“七”就哭上一阵子,二“七”过后,她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

她把两个儿子叫到炕前,说:“你爸老了,就剩下咱们三个人了,往后这个家就得靠你兄弟俩支撑了。你兄弟俩要体谅对方,凡事有个商量,不要生拌子。”兄弟俩互相看了一眼,点头应承。槐叶又说:“河生,你明天就上学念书去。”

蔡河生说:“妈,我看还是再过几天吧……”

“不行!”槐叶打断了他的话,“你走,明天就走!我不要紧,家里有你哥哩。”

蔡水生也说:“河生,你放心去吧。你哥我就是吃屎

14

喝尿也要把你供出来,把这个家支撑下去……你好好做学问,甭像我这个样子没出息,一天到黑只会种地造纸出力气,以后咱家就看你的了。”

槐叶说:“有你哥这句话你还害怕啥?你去吧。你要知道,你哥也不容易,唉……”她看着眼前的两个儿子,不由得又勾起她的伤心事来,鼻子酸酸的。

兄弟俩站在一起,打眼一看却不像亲兄弟,是的,虽然只相差二岁,但蔡水生长得粗壮高大一些,面­色­黝黑。蔡河生却显得稍微弱小一些,脸面白净,一副书生气。两人的­性­格也不同,老大显得憨厚木讷,不爱说话,老二则聪慧机灵,能善辩。然而仔细一看便现兄弟俩是十分相像的,一样的浓眉,大眼,笔挺的鼻子,笑的时候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说起蔡家的家境当然是贫穷二字就可以概括的,靠少量的地和家传手艺养家糊口勉强支撑。可是提起蔡家的这两个兄弟,在这一带也算得上是好人样了,如今老大都十八岁了,他的婚事还没影子呢!一想到这儿,槐叶就止不住心酸起来,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

蔡河生见了,连忙答应,“妈,那我明天就走。”他说,“你可要多保重。”这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便想开口问大哥,可是刚一张嘴又把话咽了回去。那天,当他们跪在父亲身边,大哥对父亲说那一番话时他分明听见了玉,那一瞬间他心头为之一震,当时正值父亲的丧事,悲伤而忙乱,他无法多想,然而葬礼之后,每当想起玉来他就感到心烦意乱。

8.第一章(4)

(第二天,蔡河生早早就起来了,准备到县城上学。蔡水生却起来得更早,他正在给母亲熬药,浓烈的草药气味弥漫在屋里屋外,把刚刚生的痛苦和痛苦之后的沉郁渐

15

渐冲散,这种浓烈的草药气息又给蔡家增添了新的忧愁。蔡河生草草地吃了两个包谷面馍,喝了一碗水,告别了母亲和大哥到县城上学去。

蔡河生离开家,走过村前的那座破木桥,这时候他想起昨夜的梦来,昨天晚上,他不停地做梦,父亲,母亲,埋人的场面……纸,还有玉,其实他梦中出现最多的还是玉,那块玉总是不断地在他眼前晃动……

16

9.第二章(1)

( 石头村是灞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前不远就是灞河,河的北边是一条官道,再向北,是一个挨一个的黄土堆,像巨大的黄­色­波涛滚滚而去,一直到视线的尽头。ww村后约莫十多里路就是高大挺拔的南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遮住了南边的天空,石头村就在这样一个东西川道里,在由东向西流去的灞河边上。石头村因石头得名,村前的河滩上是一片大大小小的石头,从大如卧牛到小如­鸡­蛋布满了河滩,那些石头因为经过岁月的磨炼、风雨的侵蚀而变得十分光滑白净,每到有月亮的夜晚,河滩上就是白花花一片,十分好看。

最早这里只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空旷的河滩,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全淹在水里,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河水渐渐小了,退了下去,石头就­祼­露出来。石头缝里就慢慢地长出

17

了茅草,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片草滩。于是第一个外地人就留了下来,在河滩上搭起茅草棚,靠河里的鱼蟹生活,慢慢地这里就聚集了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们,茅草棚越盖越多,再后来有人就盖起了房子。ww用河滩上的石头做地基,打一些土坯垒上,就是蛮不错的家了。最先的这个人影响了大家,于是纷纷盖起了房子安家落户,他们把房屋四周的石头搬走,烧掉茅草,平整土地,在更远一些的沙土中种庄稼,虽说产量不高,但总可以糊口了。虽然后来也屡遭洪水的侵袭,可还有一个更为充分的理由使他们留了下来,这里常遇­干­旱,石头村在河边,即使遇到大旱,只要河水不­干­涸,因为浇水便利,庄稼就能够活下来,所以尽管地薄产量低,这个村的人却也能过下去。

石头村原先没有名字,有一次县上的差人从官道经过,见河对面竟凭空冒出来一个村庄,便问这是什么村,路边的一位老人随手指着河里的石头说:“石头村。”于是石头村就这样叫开了。后来人们又在房屋周围栽上树苗,如今不知被砍伐了多少代的树又高又大,繁茂的枝叶把石头村荫凉地遮护着。这当然是一个久远的传说,至于石头村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已无从考证。是谁第一个来到这里以及他们所在的年代大概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从一代又一代人的谈中我们知道这个村庄的历史相当久远。

石头村不像其他村庄那样姓氏单一,大概因为最初它只是一个流浪者的栖身地,一个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临时居所,你今天来,他明天走,很多人都是过客,人员比较杂乱。延续到今天也是如此,比一般的村子要复杂得多,张王李赵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有种地的,有卖艺的,有染

18

衣的,还有造纸的……品类繁多。人多了河里的鱼蟹就少了,如今河里只剩下小指头大的泥鳅供娃娃们玩耍。

历史中的石头村经常遭受洪水的袭击。最严重的是清道光年间的两场大水,村庄几乎被破坏殆尽。可是活下来的人再也没有迁走,把死去的人埋了,毁坏的房屋又不断地盖了起来。像是一种自然法则,石头村的人口和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上以后就再也没有扩大。如今,白天人们下地­干­活或者忙活自己的营生,晚上喝完汤以后,男人们就聚到一起聊天谝闲传。女人们就去月光下的河边捶打衣裳,捣衣的声音此起彼伏,像鼓点一样很是好听,像饥荒年代里仅有的音乐,然后是“哗哗”的流水声陪伴着村庄渐入梦境。

蔡水生每天给母亲煎药,做饭。之后,他便开始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造纸。弟弟蔡河生上学去了,家里就剩下他们呣子俩人,院子里空荡荡的。可是不要紧,他们很快就习惯了,他们没有­精­力多想,生活还得向前,一切都得继续运行。丧事之后不久,蔡家后院又飘荡着浓浓的烟雾和热腾腾的蒸气。蔡水生现在什么都不去想,只是一个劲儿地造纸,不停地造。不管这世界怎么变化,他都抱定一个不变的想法,那就是多造纸,多卖些钱,把日子过好一些,他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这也是父亲从小对他的灌输和影响。尤其是他,蔡家的老大,他已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的负担和责任了。蔡河生在县城读书,说实在的,将来还不知道怎样呢,前途未卜,他知道这祖传的手艺恐怕也只有他一个人来继承了。

10.第二章(2)

( 这是蔡家的祖先蔡伦明的造纸法,从遥远的历史中传了下来,蔡水生在造纸时常会想起蔡家的先人,他不知

19

道从最初的造纸术到今天,这漫长的岁月里造纸术生了哪些变化,他做的和祖先又有什么不同?他只知道不停地造纸,重振家业,实现父亲的梦想,并将造纸术传下去,这是祖先的遗训,也是父亲的教导。ww身为蔡家长子的蔡水生当然要负起这个责任。这也是蔡家的荣耀和立身之本!

造纸的原料有很多种:树皮、麻头、破布、麦秸杆、竹子……蔡家用的是楮树皮,也就是现在叫做枸树的那种树皮。蔡水生的父亲生前曾告诉过他,他们的祖先也用过其他原料造纸,也许是工艺问题,麻头和破布来源少,又需要很长时间浸泡,时间太长。麦秸杆纸太粗糙,竹子舂捣困难……一系列的不便使他们最后确定用枸树皮造纸。枸树皮造出来的纸既白又柔韧,质量好,而且来源不成问题,这里到处都有枸树,原料十分方便。但是不久前的那场大饥荒使得四周的枸树皮成了人们腹中的食物,枸树皮被扒得­精­光,那些被扒光树皮的枸树很快就枯死了,成为­干­枯的木头和锅灶里的柴火。大饥荒使枸树几乎在这一带绝迹了,蔡家为此十分忧虑,他们已经没有原料了,现在只有杂树皮可用,造出的纸张质量很差。不久前有一个道士从这里经过,说南山有一片很大的枸树林,不是很远,大概半天的路程,蔡水生听了以后就萌了进山的念头,要不是母亲槐叶极力劝阻,他早就进山了。

造纸的过程很繁杂。先要把树皮刮­干­净,除去粗糙的外皮,剩下的就是用于造纸的白而韧的内皮了,这是真正派上用场的部分。把刮­干­净的树皮在清水中浸泡三天三夜,然后放于大铁锅中,加入适量石灰,文火煮一天一夜。之后,捞出树皮,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用刀切成碎渣,再放到一

20

块大石板上捣碎成糊糊,然后放入大盆中加水搅匀就制成了纸浆。最后用纸帘打捞成比豆腐皮还要薄的薄薄的一层,撕下晾­干­就是纸了,接下来是砑光,用一块不知是哪个年代哪位先人就开始用的光滑细腻的镇尺一样的玉石来回蹭几下,纸立时就显得光亮了许多。

一批纸抄完,蔡水生像往常一样,放下手中的工具,审视着面前湿漉漉的纸,这些粗糙的纸使他难过。要在往年枸树皮多的时候,这时候整个蔡家后院里就是白花花一片,既壮观又好看。可现在没有了枸树皮,这些杂树皮造出来的纸就显得粗糙灰暗,像生过孩子的女人的肚皮一般难看,这使他心里难过。

蔡家的纸在这一带还是有相当名气,一方面有赖于蔡家几代人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地区的贫穷。虽然城里有机器纸,与手工纸相比,机器纸更白更好,可也贵了许多,贫苦人家谁能买得起,也不愿意花那个钱。手工纸就便宜多了,既可写字画画,剪贴窗花,包东西,又能当烧纸用,多年来人们就是用手工纸过来的,也习惯用它,所以在乡村还是有它的市场的,卖得不快却还能慢慢地卖出去。多少年了,蔡家就是靠纸生存和延续家业的,所以凡是蔡家的人都把纸看得很重,对纸也有着深厚的感。

蔡水生从小就看爷爷造纸,看父亲造纸。他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处于纸的包围之中。后院造的,屋里放的,还有大人们谈论的,都是纸,耳濡目染,他对纸的认识就远比一般人要深。当他能够满地跑时,就在后院的纸模间玩耍。帮着抱柴火,烧锅,从纸帘上揭纸,砑光……蔡家人的一切活动都与纸有关,他从大人们对纸的奉若神明的谈和行为中知道和感觉到,这是一个神圣的事。后来,当他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