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我们不进行这场大战,军队分批进入西凉,把战场移到汉阳,金城各郡,互相支援,互相掩护,分割包围羌胡,离间招抚叛军,耐心寻找机会,时间一长,叛军就会因为没有粮食,没有羌胡的支持而失败。这样我们十几万军队就存留下来了,可以继续驻守边疆。有了军队,有了士卒,就可以为国家解决许多难题。西凉的十几万叛军也能存活。有了这十几万人口,西凉的总人口就会维持在六十万人左右,西凉才有恢复发展的可能。在边疆,在西凉,没有人口,即使稳定下来了,也发展不起来。发展不起来,百姓就穷,而当地官僚为了敛财,就会更加腐败,结果不言自明。所以保证西疆的人口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西疆稳定的根本。”
“如果大家都没有饭吃,叛军就打不尽,而羌胡就更打不尽。你看冀州的黄巾军,打得完吗?要解决叛军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肚子,而不是他们的脑袋。解决西凉问题就象解决幽州问题一样,必须要以招抚为主,打击为辅的办法,同时适当减免百姓赋税,安排更多的胡族入居汉境。我觉得刘大人在幽州施行的一套办法完全可以照搬到西凉来。只要州郡官员执行得利,西凉肯定会逐渐安定下来。”
鲜于辅颇有同感地点点头,接着问道:“你本来想对太尉大人说什么?”
“我本来想说:西凉的叛军消灭了,我们的军队也打完了,但西凉周围还有几十万羌胡和鲜卑人,他们要是入侵怎么办?谁去剿灭?但看到司马大人的眼睛,我突然想起审大人的叮嘱,立刻又把话吞回去了。”
陶谦脸上的骄狂之色荡然无存。
他大声说道:“子民,你和皇甫大人说的话一模一样,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世上竟然还有人传言你是白痴。”
接着他叹口气道:“子民的想法和皇甫大人的想法几乎是一样的,但你们都看到皇甫大人的下场了。他因为拖延不战,被陛下降罪,罢官回家了。”
李弘奇怪地问道:“哦?都说皇甫大人获罪,是阉宦谗言所至,难道还另有隐情?”
陶谦点点头,慢慢说道:“陛下希望皇甫将军尽快平定西凉叛军,就象平定黄巾军一样,用几个月时间就可以了。但皇甫将军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根本不可能。所以他连续上书,向陛下详细解说西凉叛军问题不同与中原的黄巾叛贼问题,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必须要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皇甫将军认为,解决西凉问题,必须首先要考虑到西凉的人口问题,西凉的赋税政策问题,西凉的吏治腐败问题,西凉周边羌胡的入侵和归属羌胡的定居问题,还有边境的安全问题等等。皇甫将军是西凉安定郡人,还做过北地郡的太守,所以陛下认为皇甫将军同情叛军,故意拖延时间。陛下非常生气。于是他利用中常侍张让,赵忠的诬陷,顺势就收了皇甫将军左车骑将军的印绶,削户六千,免职回家。”
“皇甫将军就是前车之鉴,太尉大人如何再敢违抗圣意?所以他只有竭尽全力先歼灭了叛军再说。只有剿灭了叛军,杀了边章和北宫伯玉,太尉大人才能保得住自己的仕途和将来的荣华富贵。否则,前途未卜啊。”
“但是,西凉怎么办?羌胡怎么办?为了打这场大战,难道任由西凉的几十万百姓自生自灭吗?”李弘大声问道。
陶谦冷冷一笑,嘲讽道:“那是朝廷的事,是陛下的事,和太尉大人已经没有关系了。至于西凉……”陶谦慨然一叹,甩袖而去。
李弘和鲜于辅望着他的背影,愣然无语。这个大人怎么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就拂袖而去了。生气了?
边章站在武功城外,抬头望着城门楼上的黑色大纛,眼中一片茫然。大纛上的巨大汉字随着旗面的飘扬若隐若现,好象在嘲笑所有仰视它的人,我就是天地,即使被你们踩在脚下,我也是你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神明。
边章四十多岁,身材高大瘦弱,面色黑黄,颧骨高挺,眼窝深陷,双鬓苍白,唯独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是金城郡人,做过郡府的金曹掾史。他为人刚直,守正不阿,因为不满太守和同僚的贪污腐败,数次上书刺史府,告发本郡官员贪赃枉法之事,结果被同流合污的刺史府官员出卖,随即被同僚诬陷下狱,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后来遇到大赦,幸运地捡回一条性命。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