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城的得失,一时间牵动着各方石头城身后的数县官员百姓,一经动员就拖家带口的赶来,人人主动,盖因关乎着大家的生死存亡
自从太祖朝收复河套开始,第一代明军在此落地生根,百十年下来,甘肃已经成为汉人的家,即使这里土地贫瘠,天气恶劣,人们也舍不得离开故土
明朝强盛时,自然当地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传为佳话!可是朝廷奉行的教化之策,总是有意无意的偏袒各族,历代当地官员都怕激起异族边民暴「」动,从而丢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就算汉人百姓被杀,往往都息事宁人了事
可惜教化蛮夷,教了百十年,各族风俗习惯,信仰语言依然如故而随着汉人人口增多,开垦土地渐渐开始挤压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层出不穷的矛盾,又是以官员偏袒各族而告终
结果就是汉人心怀不满,各族毫不领情最初期的和睦相处过后,明朝国力衰弱,蒙古人的时时南下,动辄各族暗中通风报信,或者干脆举起刀剑朝着邻居杀来,等明军赶来后,又马上放下屠刀再次归顺
时至今日,河套等地的汉族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不足三分之一,大半个河套地区都成了各族领地,共奉达延汗为王
朱裕桓的狠,无意中燃起了汉民的消,人人都期待他能灭绝异族,使得本地彻底成为汉人的天平
聆听自愿赶来的百姓诉求,朱祈柜和朱辅相对无言,哪怕两位年轻气盛的青年胆量再大,也不敢轻易下达灭胡令,因这已经不单单是河套的问题,消息一传扬出去,绝对会激起所有北方异族的愤慨,达延汗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二人很聪明的都含含糊糊的不置一词,既不同意,也不拒绝
反正后来凡是涉及到侵占土地的官司,总兵府都会袒护汉人,因为有朝廷的谅解和支持历经二十多年的暴乱,最终整个河套再无蒙古人了,当然,此乃后话
单说朱辅兴冲冲的跑去视察某人口中的铁甲卫,随手拴起一具重甲,咦?重量不对
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铁质盔甲,完全是藤甲涂了一层黑漆,贴上了些铁叶子而已,闹得朱辅一脑门子的黑线
咬牙切齿的咒骂某人,朱辅难掩失望没了最大凭借,想起那无耻之徒对于火药异乎寻常的重视,当下命军匠连夜赶制火蒺藜
朝廷虽然无钱,各地遭灾急缺粮食,可大明天下不缺火药铁器等物强盛之极的昌盛百业,放眼世界独一无二
调拨上万件陶瓷罐和铁胆,填入火药埋上引线,此乃做法最简单,效果也不错的火蒺藜,用后世的军事术语来说,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地雷
当然,拜里面的火药之赐杀伤力非常有限,实际上也没有别的火器了火统因做工复杂,官府腐败,近些年朝廷不再重视类似一窝蜂等霸道火器,所需银两实在太多,除了京城神机营还有些外各地渐渐又学起了蒙古人,开始拿起刀剑对敌
为何?省时省力省钱省事尔
对此朱祈桓首先想到的就是红衣大炮,奈何时不与我,没有时间筹划此事即使有这条件,眼下还是要提倡真刀真枪的拼死杀敌,汉人的血性,必须要彻底激发出来
滑翔机想得很简单,结果浪费了大半个月,并没什么进展,飞倒是能飞,可不是转眼间被大风吹的没影,要不就是突然一头栽倒,落得个机毁人亡,几次下来,朱裕柜又舍不得牺牲人命了
这一夜正当绞尽脑汁苦思对策之际,就见朱辅沉着脸走进来,说道:“刚刚接到急报,凉州受到多股鞋鞋人袭击,眼看就要守不住了
不想朱祈桓一跃而起,喜道:“天助我军,看来哈密城送来的消息是真的,那小王子正与小阿鲁台激战,无力分兵南下,只好命亦集乃路的平南王哈赤攻打凉州,想借此使我军撤退
“凉州一破,鞋靶人不但会抄了我们后路,还会染指陕西”
朱辅神色犹豫,低声道:“一旦朝廷震怒,我势必会罢官回京,你一样得被押解回京,甘州城固然重要,但依着目前困境,还是赶去救援的好,大局为重”
朱裕桓深思片刻,断然道:“兄长所言甚是,凉州必须得救,甘帅城也必须得围,近几日城内连续派骑兵下山,已经说明快要缺水了,对了”
朱祈桓眼睛一亮,叫道:“谈判,对,我们和守城蒙古人谈判”
起初朱辅一头雾水,等听了朱祈桓的解释,心中惊喜,连连点头:“正好来了一支商队,大部分都是瓦刺人”
“此事就劳烦将军了”
朱祈桓说完扭头对着帐篷外,吩咐道:“命李千户召集所有骑兵,备上十日所需干粮,四更天时随我出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