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恢复得很好,就在谢荷花带着孩子离开这个家时,朱玲芝拉住她的手说:“孩子,你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勤劳贤惠,要是不嫌弃这个家,就常来看看,我们随时欢迎你。”
“大妈,你们一家都是好人,郑大哥是我的恩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没有大哥的帮助,就没有这孩子的今天,谢谢你呢。”
“孩子,说哪里的话,我还想认你做闺女呢,以后要常来哦。”
“有你这样的妈,是我的福气,我以后一定常来看您。”
第二年的春节初二,谢荷花带着孩子来给朱玲芝拜年了。朱玲芝高兴万分,硬是留着她们娘俩过了一个星期,在朱玲芝的撮合下,两人终于成为一对恋人。
一天,郑余一和谢荷花商定在“五一”举行结婚仪式,当他们征求母亲意见时,朱玲芝听了当然很高兴,但在举办婚礼的日期上却有不同看法,她建议喜事要选择在阳历和阴历都是双日为好,认为双日隐喻成双成对、比翼双飞,是个吉祥的日子。既然呣子各有说法,他们请爷爷来定夺,因为爷爷在这方面是行家。爷爷对她们挺熟,听说她们来征求定喜事日子很高兴,说:“小郑说得有道理,古人结婚选‘吉日’,一般选择朔日,即阴历每月的初一,五一虽然是阳历,但也是个好日子。不过更多的人选阳历和阴历同是双日,寓意成双结对,也有道理的。两者都行。我看了两个新人的生日,觉得还是选‘三元日’的‘中元日’好。古人说‘大吉大利三元日’,正月十五是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取中元日较好,这样时间也宽松些。不过从本地民俗来看,七月十五是鬼节,忌讳。我看就是‘七一’吧,时间也宽裕。”
他们一致听从了爷爷的意见,开始积极筹备婚事。
举行婚礼那天,简单而热烈,既没有华丽的殿堂,也没有丰盛的宴席,只是一些亲朋好友和梧桐巷的邻居们,大家围着桌子喝大碗茶,抽大铁桥、玫瑰牌香烟,嗑葵花籽,吃糖果,聊家常。
忽然郑余一的一帮同学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对联,这个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要郑余一对出下联他们才进屋。只见上联: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受,受为图利。”
郑余一看了,就知道几个同学在闹喜,给他出难题呢。可是他想了半天,怎么也对不出下联,只好面带难色,挠头苦思。爸爸看了上联,于是提笔写出了下联:
“两盘糖果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大家看了都笑了起来。就在大家开心取乐的时候,朱玲芝怀里的小依依哭着喊妈妈,全场一片哗然,弄不懂这是这么一回事。后来经过知情人的一番解释,大家无不赞赏郑余一的为人,无不敬佩荷花的善良。这年,新郎郑余一26岁,新娘荷花21岁。
他们视孩子如己出,关爱备至,于是就将孩子起名为依依,意思是孩子是他们的唯一,是他们相互的依靠。
小依依渐渐长大了,他在这个家幸福快乐,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可是他有一种天生灵感,懂事、听话。他从邻居眼光里察觉到自己好像有一个秘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