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一条光宗耀祖的道路。
但太多人科举不利了,虽然很多人羡慕,但更多的人知道,科举并不一定能出头。
每年一个县才能取多少秀才?
再往上的举人,数量更少。
至于进士?每三年,也不过是一百多人,分摊到全国,一个州才几人?
所以,谢二嫂明白,周家看似风光,那老秀才夸赞周庭钰是不错,但那老秀才自己都只是秀才,他能看到什么?
周庭钰运气好,考个秀才回来,也不过是二十亩秀才田,也只是不用缴税而已,可不是朝廷赐予的。
再往上,每次都要去州里科举考举人,那个花销可不是一般。
单纯靠二十亩秀才田,可供养不起。
周家她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之前不过是最正宗不过的农户,能有多少钱?
现在期望越多,到时候就越失望。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谢二嫂也觉得,自己没必要和小姑子太热络了。
反正小姑子在家的时候,她能占到的便宜也一样占。
等小姑子出嫁了,还不知道是占便宜,还是回来打秋风呢。
所以说,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一念之差,可能就会有巨大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