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不管什么事,到了余笙嘴里,没理也会变得有理。
有理么,那就更有理了。
余修竹适时接话道:“长姐说得对。”
林氏更没话可说了:“……”
三个妹妹都低头喝粥,暗自偷笑。
一家人一道用了早饭,气氛十分融洽。
只有林氏沉浸在小儿子马上又要离家远行的伤怀之中。
余晴和余婉、余萱虽然也有点舍不得小五,更多却是在羡慕小五可以去那么远的地方,看那么多的风景,想着若是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机会就好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都是只有男子才可以做的事。
唯一的例外,似乎就是长姐了。
三个妹妹不约而同地看向了余笙。
余笙喝了一勺粥,语调徐徐道:“母亲不必伤怀,小五的书院颇具盛名,母亲若是想小五了,我有机会便带您和妹妹们一起去书院看他。”
几个妹妹一听,顿时满眼憧憬。
林氏去是想去的,就是有些迟疑:“这不合规矩……”
“合规矩、合规矩的!”余修竹连忙道:“咱们家也就是离得远,所以母亲和姐姐们都不曾去过。他们那些家离得近的学子,家里每旬都有人来探望,送吃的送衣裳什么的,我每次看见都怪羡慕的呢。”
余家也常有小厮随从送东西去书院,但跟父母和哥哥姐姐比起来,到底是不一样的。
林氏听小儿子这样说,才松口说那有机会也可以去一回。
用完早饭,余正达嘱咐了小儿子几句,同他说:“我儿在外求学自当勉励,商贾之家出个读书人不容易……”
说完又话锋一转,说:“实在不行也不用太为难自己。”
气的林氏锤了他一下,“有你这么教儿子的吗?”
“母亲手下留情!”
“爹爹还伤着呢。”
余修竹和余晴说着,赶紧上前护着。
林氏其实也没使劲,又被儿子女儿拦着,就顺势收了手。
余笙转了话头,家人们就各自给余修竹送上一些上书院要用的小物件。
余晴给他了一盒笔,一共十支,够他用一年的。
余准备了整整一食盒的糕点,让他带着路上吃。
余萱给了一瓶自制的提神醒脑清凉膏。
林氏让王嬷嬷帮他收拾了行囊的衣裳。
余笙让人给书院的先生们备了一些黎州的特产,让小厮一并搬上马车去。
几人送余修竹往门外去。
车夫已经驾着马车在外头候着了,随行的小厮掀开车帘,等着五公子进车厢。
余修竹年纪不大,却已经离家远行好几回。
吃早饭的时候还好好的,这会儿看见母亲和姐姐都站在门口送他,忽然很是不舍,眼眶都红了红。
小公子揉了揉鼻子,刚要说点什么。
余二爷那一行人就来了,“赶上了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