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北支队的前身是 1941 年以前活跃在巢南高林桥一带一支人数很少的游击队,以后发展为巢湖独立营。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支小小的游击队虽然力量薄弱,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穿梭于山林之间,与敌人巧妙周旋,为后来巢湖独立营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2 年秋扩编为巢湖独立团,也称巢合庐独立团,这是由巢合庐中心县委领导的一支地方游击武装。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里,这支武装力量在巢合庐中心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逐渐成长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活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保卫家乡、捍卫人民的尊严和自由,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无畏的壮丽篇章。
巢合庐中心县委设在巢南高林桥班家巷,程明远和家属住在鬼沫汪。
1943 年 3 月,新四军遵照党中央关于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指示进行整编。巢湖独立团改编为第七师巢湖支队,也称巢湖游击支队。支队长晓光,政委余再励,副支队长张学文,副政委程明远,参谋长宣济民,副参谋长龚杰,政治部主任高立忠,政治部副主任杜大公,供给部长吴平。
在这次整编之后,巢湖支队以崭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组织架构,继续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唐晓光带领着战士们冲锋陷阵,张学文负责统筹协调,程明远鼓舞着士气,宣济民精心策划战略,龚杰协助作战指挥,高立忠与杜大公关注着战士们的思想动态,吴平则全力保障后勤供给。他们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断贡献着力量。
巢湖支队下辖 3 个大队,第一大队、第二大队住巢北,第三大队住巢南。同年夏,张学文在反顽战斗中牺牲后,李元从第七师司令部调到巢湖支队任参谋长,宣济民改任副支队长。
张学文的牺牲令人悲痛,但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顽强战斗。李元的到来为巢湖支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与宣济民紧密合作,带领着支队继续抗击敌人,捍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1943 年 12 月,新四军决定,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巢湖支队驻巢南的第三大队仍归第七师建制,驻巢北的第一、第二大队连同巢北地区划归第二师管辖,改成第二师巢北支队。
这一调整体现了新四军战略布局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虽然队伍被拆分,但战士们的战斗意志未曾动摇。巢北支队在新的归属下,迅速适应形势,继续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而英勇奋战。
原支队领导人员中,唐晓光、高立忠留第七师工作。由宣济民、杜大公分别接任支队长、政治部主任。同时由第二师委派汪登科任副政委。
人员的变动并未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宣济民、杜大公和汪登科迅速适应新的岗位,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延续着部队的辉煌。他们紧密团结,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迎接新的挑战和战斗。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巢北支队又改编为巢合独立团,团长宣济民。由于他主要负责统战工作,在军事上李元以副团长代理团长,政委程明远。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巢和独立团肩负着新的使命。宣济民在统战工作中积极奔走,为部队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李元则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带领战士们厉兵秣马,准备迎接新的战斗。陈明远则不断为战士们鼓劲加油,巩固思想防线。他们携手共进,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全力以赴。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巢合独立团撤销,第一大队调归第 2 师 6 旅 17 团。李元调 6 旅工作,随第 2 师北撤。第 3 大队由程明远带领,继续坚持在定远、合肥一带活动。
虽然部队建制发生了变化,但战士们的革命意志坚如磐石。李元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而程明远率领的第 3 大队在定远、合肥一带,如同顽强的火种,坚守着革命的阵地,为后续的斗争积蓄着力量。
从成立巢湖支队到抗战胜利的两年多时间里,支队人数由 7 个连 600 多人发展到 10 个连 2300 多人。
这迅猛的发展,是战士们英勇战斗、无畏牺牲的成果,也是广大民众积极支持的见证。从最初的几百人,逐渐壮大成一支两千多人的强大力量,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成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2 年 12 月 11 日,新四军军部电示第 7 师,要求确立打通与第 2 师联系的战略方针。1943 年 2 月,建立巢湖支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方针,开拓巢湖地区,从西面打通两个师的交通联络,以利于协同作战。
在新四军军部的高瞻远瞩下,巢湖支队肩负起了这一重要使命。他们深入巢河地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交锋,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两个师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不懈努力。每一次战斗,每一次推进,都是在向着战略目标坚定迈进,为抗日战争的全局协同作战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