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荥阳还算好的,当初翟让反攻屈突通,内军直下荥阳城,然后就一路杀向了东都。而荥阳治下的管城、原武、圃田才是真正倒了血霉,这些地方翟让没工夫管,依附于瓦岗的王当仁、李公逸、周文举等各路土匪便趁机纵兵大掠,堪称是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像是管城和圃田方圆百里之内几乎没了人烟。杨霖想要在荥阳站稳脚跟,就得建设自己的根据地,可是这鬼地方连老百姓都成了濒危物种,还建设个屁啊?
虽然他从河东、河南等地划拉到十多万人,可是洒进偌大的荥阳郡却好似投入池塘的一把沙子,也就能听到个响儿,所以杨霖首先便把主意打到了人口上。
骁果军将军府很快就发布了《地契置换令》、《授田令》和《免税令》,《地契置换令》规定荥阳郡内所有百姓必须到官府更换新的地契,一个月后旧地契一律无效,未置换地契的土地将被视作无主之地收归官有。《授田令》则规定郡内所有无地百姓以及愿意定居在荥阳的外地流民,只要年满十四岁不分男女官府一率授田十亩,只要连续耕种三年便可获得田契,永久性的获得土地所有权。《免税令》则更是干脆,一举免除了在中原王朝延续了近千年的农税和丁税,农户种出的粮食全归自己所有,连一粒都不须缴纳给官府。只不过对于粮食的流通则规定得很严格——在郡内可以自由流通,但是想卖到郡外的话,没有官府的许可就是重罪。
杨霖自作主张弄出的这三条法令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但民间反响不一,就连他的亲信部属也大都反对,尤其是房杜和长孙无忌等人。他们的顾虑其实很有道理,首先荥阳的土地兼并状况很严重,超过八成的土地掌握在被称为“七贵”的段氏、元氏、郑氏、皇甫氏、韦氏、卢氏和赵氏等大族手中。荥阳战祸连连,这些大族大都跑到了东都去避难,现在自然不可能现巴巴的跑回来置换地契,这就意味着杨霖搞到的这些“无主之地”大都是这些大族的家产,这下子可算是把他们给得罪惨了。虽然短期内这些人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他们毕竟家大业大人脉甚广,亲族子弟和友朋门人遍布各地,此举可称得上是后患无穷。其次杨霖此举可算得上是以邻为壑,他这番又是招民又是授田又是免税的一搅和,受影响最大的是谁?当然是他的邻居翟让和李密,甚至还包括了他的另一位老丈人李渊。杨霖这么一折腾,别人的地盘上必然民怨沸腾,要求杨规翟(李)随,可是这工夫大伙都在扩军备战,这种自剪羽翼的事谁能干得出来?其结果不想可知,必然是百姓外逃、财税大减,他们还不得恨死杨霖?要是这帮人气急败坏的挥兵来攻可怎么整?再者杨霖现在也是穷得叮当乱响,手下一众文武的俸禄都从来没发过,好不容易有了块能收点钱的地盘,结果他这么一招民免税,还不得把最后这点家底给败光?老房老杜他们简直对这辈子能从杨霖手里领到俸禄这事不抱任何幻想了。
不过杨霖一意孤行,谁劝也不听,三道法令终于被强行推行了下去。结果仅仅一个月的工夫,本是一派鬼蜮景象,让多愁善感的房玄龄忍不住吟唱“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荥阳郡内竟然奇迹般的从山野里钻出来十几万人口,各大城内官府门前等候授田的人群整日都能排出几里长的长队,而且闻声从周边各郡乃至河东蜂拥而至的逃民也达到了两万人,在城外田地里劳作的农人们也一天天的多了起来。
不过随着逃民的陆续抵达,翟让和李密的信使也到了。李密在信中说得还算客气,只是委婉的提出杨霖的做法让他很难做,而翟让就差点撕破脸皮了,宣布封锁边境,再有百姓外逃一律格杀,并警告杨霖速速遣返逃民,否则翟让的十万大军随时让他好看。
房杜作出一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恶心模样,但又怕杨霖这个不靠谱的家伙再抽疯做出什么不可挽回之事,赶紧又来苦劝。没想到杨霖这回却从谏如流,一口答应改弦易辙,重新修订这三条法令。
(https://www.xvqianqian.com/4300/4300486/43848830.html)
www.xvqianqian.com。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