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的,李密、翟让、窦建德、罗艺等人被赐予的刺史之职也是同样的意思,差异之处只在于他们的地盘上没有大隋的陪京或行都而已。
自五胡乱华以来,先秦设置的郡县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隋一统之后,文帝于开皇三年,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顿,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罢天下诸郡,以州直接统县。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下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置保长、闾正、族正(京畿以外置里正、党长)。此外,还完全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完全收归吏部,全国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
本来杨老爹对地方行政机构这番拳打脚踢的大规模改革堪称英明,而且效果也不错,却很快就人亡政息。不过这也不奇怪,谁让他生出来个偏要处处跟他作对,而且不瞎折腾毋宁死的儿子杨广呢?
杨广认为,他爹当初把天下211州、508郡、1124县缩编成297州1348县的力度还是不够大,治理起来还是麻烦,比如说每天从各州县快递到他的案头、摞得有几尺高的的奏章实在是批阅不过来,严重影响了他的业余娱乐生活。而且老爹定下的规矩,做儿子的要是不折腾折腾,岂不是意味着他这个皇帝做得没有老爹牛叉?
于是大业三年,他又易州为郡,地方官制变成郡县二级。郡分上中下三等,还把刺史改为太守,京兆、河南二郡则置尹。而且以前凡驻兵郡皆由刺史带诸军事衔以统之,杨广为了杜绝隐患施行军政分开,设置都尉、副都尉领兵,太守便成了纯粹的文官。这样一来,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又被压缩到了190个郡、1255个县。
不过这个结果还是不能让杨广满意,治理起来还是很烦,每日收发快递量还是太大……于是他又在中央与郡之间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事务,一共设置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共九个监察州。监察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在职权上与各陪京、行都留守无异。
所以这道圣旨将李密、翟让等人任命为监察州刺史,实际上也是分封,与李渊等人无异。
实惠给得大方至极,再说说虚名。
屈突通从纯粹的武职,不仅晋爵县公、加衔右光禄大夫,还有了食邑,火箭般的蹿升速度仅次于此前有数次救驾之功,而且曾被视为皇帝身边第一大大红人的王世充;李密虽然换了个名头还是郡公,左光禄大夫、检校司空,食邑七百户,其荣宠程度仅次于李渊;罗艺的待遇与屈突通类似,也是由一个军头晋升为大隋的顶级大员;不过要论升官之快那是谁都比不上萧铣——没办法,谁让他在造反前仅是个区区县令呢;而萧铣相反,对杨霖来说,朝廷的这次大肆封赏几乎与他无关,因为在来酸枣之前已经升过一回官了,此次只不过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华阴侯和堪称笑话的一百户食邑。不过知道内情的人都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封赏中,只有杨霖那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亲封,而其他人所得的,不过是裴矩和王缠二人闷头忙活了一宿炮制出来的伪诏。
不过王缠宣示的那道贴金为轴、由大内御制的绢黄纸为底的圣旨却是如假包换,上边盖满的皇帝本人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大员们的签字和印鉴更是真的不能再真,只不过这份旨意的内容却是杨霖征求了李渊、李密等几位大佬的意见,授意裴矩草拟、由王缠宣读的。
不过现在的皇帝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个摆设,跟供在寺庙里任凭烟熏火燎的泥塑木雕没啥区别,就是给个面子而已。这道圣旨也是一样,别说内容是伪造的,就算连这道薄薄的绢纸是假的、上边的印鉴也是临时刻个萝卜章盖的,只要合了这些大佬的心意,谁又会把这当回事呢?
(https://www.xvqianqian.com/4300/4300486/42579790.html)
www.xvqianqian.com。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