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对手已经从魏国的曹休悄然换成了大汉的平北将军马谡。
应该说,从胁迫蜀汉答应称帝这个目标来看,孙权不等蜀汉的答复便先行集中兵力的做法,确实是正确的。
毕竟,战场之上,先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试想一下,若是马谡未至而永安已失,就算马谡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在平地之上用区区两千兵马对看吴军十万大军啊。
不过,孙权没有就近使用荆州军,而是从扬州调兵,却又将好不容易得到的主动权又给送了回去。
吴军的舍近求远,无疑给了马谡最宝贵的时间。
只是,孙权会舍近求远地给蜀汉机会,曹魏可不会发生这样的失误。尤其,如今坐镇关中的还是曹真和司马懿两只老狐狸。
在接到了魏帝曹叡关于联吴攻蜀的命令之后,原本还因为金城的丢失而有些踟蹰不前的曹真和司马懿几乎立即就行动了起来。
仅仅是稍作整理,曹真、司马懿、张郃、夏侯霸等四路大军便已经从长安开出,按照预定计划,分别奔赴子午道、陈仓城、关陇道和褒斜道。
不过,与当初制定的吸引蜀军回防,保住凉州的战略目标不同,有了大军增援,甚至还有吴国帮助的魏军,自然是想要重复当年荆州的故事,——一举夺回陇右和关中之地。
甚至,若是吴军给力,魏军也不介意一战而与吴军共分益州。
当然,深知吴军战力的曹真和司马懿,也并没有将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吴军的身上。
实际上,只要吴军能够出现在永安城外,对于魏国而言便已经足够了。
只要吴军出兵,出于成都安全的考虑,蜀军势必调兵南下,而只要蜀军分兵,有足足二十万大军在手,曹真和司马懿还是很有信心破袭关陇的。
因此,可以说,吴军在永安城外的表现如何,于魏国而言,实际并无太多挂碍。
至于吴军会不会出兵,何时出兵,却不是曹真和司马懿该思考的问题。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拿下眼前的陇右、汉中之地。
于是,盘踞在长安城内的大军几乎在一日之间便按照计划开出了长安城,竟是丝毫没有等待那十万大军抵达关中再行进军的意思。
兵贵神速,显然曹真和司马懿是充分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
至于从扬州和洛阳调来的十万大军,曹真也是和司马懿商议妥当,将其一分为二,一路增援张郃,一路增援陈仓。
是的,在褒斜道和子午道,曹真并没有安排援军。
原因很简单,这两条道路都不是增加兵力就能克服的地方。
相反,在这两条路上投入过多的兵力,只会造成更多的事故,损耗更多的兵力。
与其如此,不如将有限的兵力投入到陈仓和关陇道上。
陈仓自不必多言,攻城,自是兵力越多越好,哪怕陈仓的城墙并不算太长,一次性可以投入的兵力也不算多,但多些兵力,不仅可以进行多次地轮换,更能沿河展开阻击顺流而下的汉军水军。
(https://www.xvqianqian.com/4334/4334214/11927320.html)
www.xvqianqian.com。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