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连失陇右、凉州、关中之后,实力已经大大受损,也是时候让东吴也出出血了。如此,才能继续保持三国战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一个变弱了的东吴,或许才会更需要与大汉的合作。
而心有不甘的东吴,若是在缓过气来之后,继续发动对魏战争,何尝不是大汉的又一次机会呢!
其次,也有必要给东吴一次深刻的教训。
当年背刺荆州的仇还没报,今年又来一次背刺,是时候让东吴上下知道,背刺盟友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最后,江陵城的丢失,看似是魏国向汉、吴联盟的地盘楔入了一颗钉子,但从地理形势上看,这又何尝不是让魏国再度陷入了汉、魏的夹击之中呢?
更何况,若是汉、吴联盟牢不可破,这一击倒也算是有些作用,能斩断汉、吴之间的合作。
可汉、吴之间本就是互相防备着的,这颗钉子可以说根本没有起到分化两国的作用,反而是成了两国的缓冲地带,在没有了大面积的领土接壤之后,甚至更有利于两国的合作。
当然,三郡给魏国带来的赋税收益,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在魏国连失三地之后,绝对算是补了一大口血。
但魏国可能很赚,但大汉也绝对不亏。
若是能拿下长安城,那就更别说了。
当然,即便是丞相如实告知了自己的判断,并且给吴军的将领们送上了锦囊妙计,吴军的将领们真的会按照丞相的计策行事吗?
丞相对此并不抱任何希望。
自鲁肃之后,东吴已经再没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将帅出现,哪怕是陆逊也是一样。
丞相的判断和妙计,到了吴军将领的手上,恐怕根本不会得到重视和认可。
与其自讨没趣,丞相还不如多思考下如何尽快拿下长安城呢!
只是,这长安城内突然暴涨的战力,却不得不令丞相怀疑起自己的判断来——难道自己还高估了吴军了?
不应该啊,虽说吴军进攻拉胯,但涉及到守家,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平的啊!
好在,也就在丞相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城内的细作却是夜缒而出,将司马懿斩杀魏将并以砖石堵门的消息带给了丞相。
当即,一切都说得通了。
只是,知道了前因后果的丞相,却是丝毫高兴不起来。
无他,丞相虽已知之,却难破之。
司马懿这一招就是正正经经的阳谋,断了所有人的后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阳谋。
除了继续往长安城填入人马性命,消耗城内魏军的力量之外,别无他法。
可问题是,根据情报,城内的魏军少说也有四万人,真到了危急时候,难保司马懿不会征民为兵。
而仅仅是要消耗掉这四万人,汉军又将付出多少的代价呢?
尤其是在城内的魏军已经做好了与城池共存亡的情况下。
魏军的战力还在攀升,而肉眼可见的,汉军多月鏖战的后果已经在慢慢显露。
如今还能维持战力,更多的还是终于抵达长安内心的兴奋所致。
一旦过了这个兴奋劲,长安又久攻不下,战力的降低恐怕将是断层式的。
因此,丞相几乎可以预见,自家的伤亡一定会随着攻城的继续而不断增加。
更要命的是,魏军可不止是有长安这一支军队,荆州、扬州都还有着大量的部队,一旦完成了对东吴的收割,其大军一定会立即向西,回援长安。
一旦自己的大军在攻城过程中消耗过大,又将如何应对魏国接下来的反扑呢!
终究还是大汉的底子太薄了,哪怕自己手中有东吴那般的兵力,丞相也会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兵马压上去,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拿下长安城。
可是,如今的大汉,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万大军出头,就这点兵力,还得兵分三处(永安、凉州和关中。)
不由得,透过重重的帘幔,看着黑夜中的长安城,丞相也有些动摇了起来。
也正在此时,马谡也是急急忙忙地找到了丞相。
无他,马谡也是发现了攻城中的异常。
对此,丞相倒也并不意外,毕竟如今的前敌指挥正是马谡,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异常,那才是失职呢。
当然,马谡与丞相最开始的猜测也是一样,怀疑荆州或是扬州方面的战事结束,又或者是曹叡冒险使用了青州军团。
丞相当即也是将城内刚刚传来的情报告知了马谡。
而在长久的城门之后,马谡却是说出了丞相都有些犹豫的建议来:“丞相,撤军吧!”
听着马谡的建议,丞相手中的羽扇都不由得一滞。
他当然清楚,此时撤军已经是汉军最佳的选择,却也是最难的选择。
好不容易打到长安城下了,就要还于旧都了,这才攻城没几天,怎么就撤了?
而且仅仅是因为城内的魏军战力稍作了提升,甚至连魏军援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很明显,此时撤军,对上对下,对几乎所有人都是无法交代的。
这也是丞相明知撤军是最佳选择,却依旧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从丞相内心来讲,他也不想失去这次的好机会,毕竟在想要这样的机会,恐怕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了。
毕竟,一旦魏国吃下东吴的大补药后,其国力、兵力势必得到整补,而关中地区,确切地说就是长安城,势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而且是那种常驻不走的增强,即便是东吴再度发起进攻,哪怕是全面进攻,长安城的兵力也不会再动摇分毫。
换言之,此时不攻长安,以后的长安只会更难攻!
似乎是看清了丞相内心的犹豫与挣扎,马谡却是微微一笑,道......
(https://www.xvqianqian.com/4334/4334214/11927255.html)
www.xvqianqian.com。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