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傲世皇朝 > 第11章谋前程刘秀求学进太学文叔如醉

第11章谋前程刘秀求学进太学文叔如醉

刘歆的四世祖刘戊有儿子五人。长子刘礼继承父亲的爵位,其余诸子皆封列侯。吴楚七国之乱,刘戊因参加叛乱而兵败自杀。其子刘富,因反对父亲的叛乱,况且事前已奔逃至京师,所以,得以免祸,被更封为红侯。

刘富的儿子刘辟强,学问出众,但不肯出仕。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就是刘歆的祖父,在昭帝,宣帝之世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

刘向是刘德的次子,十二岁时就以父荫任为辇郎,二十岁时为谏大夫。其后曾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

刘歆的祖辈多数都有做学问的传统。到刘歆成人之时,虽家世不如当初显赫,却仍凭着一个宗室的牌子,在朝中占据一重要职位,“家产过百万”。

出于严格的家学渊源和个人的天赋,刘歆很早就以才学而闻名。

成帝之初,亲信大臣就推荐说,刘歆“欲通达有异材”。

由此,刘歆就受到成帝的召见,刘歆“诵读诗赋,(帝)甚悦之”,以至成帝想当场任命其为“得入禁中”的中常侍。只是由于掌权大将军王凤的反对,而最终未能如愿。

史书上记载这一事件时说:

“(帝)欲以(歆)为中常侍,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左右叩头争之。上于是语凤。凤以为不可,乃止。”

结果,刘歆只得到了一个待诏宦者署的黄门郎职位。

这次经历,令刘歆如梦初醒,知道自己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投靠有实权的重量级人物。哪怕是皇帝,如果没有实权,也如同一个傀儡一般,千万不能够再次把位置站错。可这话说起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所以,后来,他又再次把位置站错。

河平三年(公元前年)成帝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黄门郎刘歆等参加,对中秘之书,进行系统的整理编目工作。

刘向逝世不久,哀帝下令儿子刘歆继承父职,领校五经,以完成其父未竟之业。

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朝廷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

哀帝刘欣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

哀帝下诏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今文博士“不肯置对”,拒绝设立古文经博士的建议。

这使刘歆十分恼火,他立即写了一篇驳斥太常博士的书文。

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是汉代经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它首先肯定了孔子与六艺的关系,认为孔子正乐、《雅》、《颂》,修《易》,序《书》,制《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夫子薨而微言绝,经历战国和暴秦”,“道术由是遂灭”。

汉兴七八十年间,虽然经书颇出,广立学官,建置博士,但是,“离于全经,固已远矣”。接着,书中披露了孔壁古文《尚书》与《逸礼》发现的事实,

刘歆介绍了秘府所藏左丘明撰的《春秋》古文本,指责太常博士们“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最后,刘歆强调指出,根据宣帝广立《毅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的成例,“义虽相反,尤并置之”,应当将古文经列为学官。

“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嫉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刘歆的言辞甚切,引起太常博士们的怨恨。

大司空师丹大怒,“奏歌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

尽管哀帝刘欣袒护刘歆,以为“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

但刘歆终究因为得罪了当朝的实权大臣,又为今文博士们所讪谤,被迫离京去当地方官。数年后以病免官,居家不出。

平帝即位以后,王莽开始操纵朝政,他重新起用了刘歆。刘歆这次,终于站对了队列。

那时,王莽自比周公,号“安汉公”,他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追溢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在这些活动的背后,其实包藏着王莽篡汉的祸心,而刘歆很聪明,他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所以,他很快成了王莽政治阴谋的追随者。

于是,这时的刘歆倡导古文经学,就已经丧失了学术意义,而成为王莽政治阴谋活动的一个部分,一心为王莽的政治服务。

壬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师,号“嘉新公”。王莽改制时,始称《周官》为《周礼》,根据《周礼》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专念稽古之事”。

同样,刘歆以古文经学服务于王莽的改制活动,建置《周官经》博士。

当时,左将军公孙禄就对王莽说:“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

但刘歆深受王莽信任,且刘歆的作为是得到了自己的首肯,所以,王莽并没有责怪刘歆的意思。

刘歆虽然在政治上饱受后人非议,但他实在是多才多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此外,他在数学上也很有贡献。

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只略为偏差了0。0。

所以,刘歆在王莽时代,以学问渊博,地位崇高而在天下闻名。天下读书士人,都以能够得到他的接见,推荐与赏识,而感到万分荣幸。

刘歆见皇族子孙刘秀等入京学习,就破例地抽空接见了刘秀一行。

刘歆认真地审视着刘秀。看见这个与自己同名的青年男子,是那样气度非凡,从容不迫。他不卑不亢,英俊潇洒,身材挺拔,气宇轩昂,那个神秘的谶言一下涌进了刘歆的心里。

刘歆仔细地端详着刘秀,努力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他心中那种莫名的预感一直强烈地充斥于他的心里,那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震撼一直悸动着他的心灵。

刘歆默默地注视了刘秀很久,才稍稍平息了自己的狂跳不止的心。

接着,刘歆以长辈对待后辈的特有的耐心,与刘秀等聊了几句家常,询问了刘秀家族的情形。

然后,刘歆例行公事一般地为刘秀,邓禹等开具了介绍信。他至死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刘秀,成为了拯救刘氏皇族的功臣。

开始还是十分担心的刘秀,此时看见国师亲自写完了字条,刘秀十分地欣喜。

就这样,刘秀,邓禹等顺利地进入了太学学习。

开始进入太学的那些日子,刘秀是那么的兴奋,有时,他甚至彻夜难眠。一展宏图的愿望,实现理想的期盼,一直萦绕在刘秀的心里。

慢慢地,刘秀渐渐冷静了下来,眼前所见的冷酷现实,使刘秀不得不清醒。

朝廷,全由达官贵人及其子弟们把持;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多少涉足其中的可能。而朝政也是一片混乱,朝令夕改,甚至夹杂着腥风血雨。天下黎民百姓,生活更是水深火热,这让刘秀想起了自己的使命。

幸好不久,刘秀就认识了很多新同学,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才让刘秀不至于那么悲观孤寂。

太学经典众多,可以说汇集了当时天下有益之书,课业也是五花八门。

刘秀虽然对进入仕途很是悲观,但他依然抱着“书到用时方恨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开始了如饥似渴地钻研各门课程的学习。

那时,刘秀刚进入太学不久,就遇见了自己的南阳老乡,大师兄朱祐。

大师兄朱祐非常热心地照料着刘秀,为他介绍着太学的老师和同学。朱祐少年就成为了孤儿,住在复阳外祖父刘氏的家中,由外祖父抚养成人。他常常往来于舂陵间,因而与刘秀兄弟很早就相识。刘秀和大哥刘縯都很喜欢朱祐。

在大师兄朱祐的建议之下,刘秀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学习《尚书》;邓禹拜博士江翁为师,学习《诗经》。

不久,刘秀又结识了钻研谶纬之学的强华,钻研《春秋左传》的严光(本名严庄)。四人同住一个宿舍,相交很是投机。

进入太学,刘秀就如同一个贪婪的酒徒,如痴如醉地畅饮着各种典籍。他以学习《尚书》为主,其他各科也都有涉猎。

其时,王莽为了粉饰太平,对太学的供给也还比较优裕。所以,太学生们生活很是丰富,琴棋书画都很热门。

以至于,刘秀整天忙于听课,访友,作文,几至于废寝忘食。

稍有闲暇,他就与邓禹等人一起在风景优美的学宫庭院中散步,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或是与邓禹,强华,严光,大师兄朱祐一起约好,到郊外,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察民情,体察百姓疾苦,全方位地了解社会。

于是,刘秀及各位师兄弟们聚集的尚冠里,成为了南阳老乡的聚会之地。

(https://www.vxqianqian.cc/4419/4419048/11111133.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