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单于听到后,大怒若狂说:“先单于(呼韩邪单于)受先帝(汉宣帝)的恩泽,不可以辜负。现在的天子又不是汉帝的子孙,凭什么当皇帝呢!凭什么对我们指手划脚,甚至分化我们的部众呢?我一定要报复,以报答先帝的恩惠!”
于是,单于就派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栾提呼卢訾及左贤王栾提乐,率军进入新王朝边塞云中郡益寿塞,大杀官吏人民。
此后,单于遍告左右部都尉、各边境亲王,命令他们按照自己的旨意不断地侵入边塞寇掠。
匈奴侵略军大股一万多人,中股数千人,小股也有几百人,杀死雁门郡及朔方郡的太守、都尉,抢略官吏和百姓的牲畜财产,不可胜计。
沿边一带,空虚耗散。因而激怒王莽做出了讨伐匈奴的决定。
当时,在边境的各位将领,因为讨伐匈奴的大批兵马尚未集结完毕,没有接到王莽的旨意,所以都不敢出境攻击匈奴。
在王莽的追随者中,也有极少数,这时还能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的人,对王莽的行动提出异议。讨濊(音huo)将军严尤就是其中的一个。
严尤对皇上这种不顾天,不顾地,不顾民意,不顾实际的一味胡来的举动深为忧虑。他清楚地看到,皇上再这么搞下去,国家不就要完蛋了吗?
想到这些,一种责任感驱使着他,他决心去冒险反对皇上的决定。
于是,他不顾一切地上书劝谏王莽,指出旨意中下令征讨匈奴时,先到指定地点的部队原地待命,只有等待诸路大军到齐,再全线出击的战略失策:
“臣听说匈奴为害中国由来已久,可还从来没听说过哪个王朝能够彻底征服匈奴的。远的不说,就拿晚近的周、秦、汉几个王朝来讲,他们都曾想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遗憾的是,他们都未得到战胜匈奴的上策。
如果认真去加以考察,臣认为周仅得中策,汉仅得下策,秦则无策可谈。周宣王时,匈奴内侵,宣王命将出师,驱逐之而已,国家损耗有限,因此天下称明,是为中策。
汉武帝时,选将练兵,广征粮财,远征大漠,虽有克获之功,匈奴也不甘示弱,兵连祸结三十余年,结果是两败俱伤,天下称为下策。
至于秦始皇,他不忍小耻而轻用,滥用民力,修筑万里长城,征调天下民财,边防虽暂得粗安,但国内却民不聊生,结果转瞬即亡,这就是所谓的无策可谈。
现在我们连年受灾,西北地区尤其严重。此时,皇上却要下旨征发0万众,征调00日粮,讨伐匈奴,除非竭泽而渔,否则难以达到目的!
何况,我们还面临着军事上的种种严重困难呢:
一、各地征调的部队,按路程远近计算,很难在一年之内聚齐于边境地区。那些先到者长期待命,暴露于野,师老械弊,已无战斗力可言。
二、边境非农业地区,不能供应军粮,内调于郡国,又很难及时供应。
三、按一人三百天计算,耗粮近斛,非牛力不能胜任。牛自身又须携带食物,加起来共计0斛,实在太重了。况且胡地多是沙漠,无水无草,根据以往的经验,军出未满百日,牛多已死掉,余下的军粮很难靠人力搬运。
四、胡地秋冬甚寒,春夏风大,所以很难携带大量生活必需品。再者部队长期野战,更难于适应那里四时多变的气候,因此必有疾役之忧。前人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实在是环境太恶劣了。
五、部队随身携带辎重,机动之师必然不多,行军速度也必然缓慢。如果敌人逃遁,我方难以追赶,如与敌人遭遇,我军难与敌人力战,如遇险阻,我军首尾相衔,宛如长蛇。此时敌人发起攻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臣以为如此耗竭海内民力,此战未必成功,所以忧心重重,希望陛下能够改变进军方略。
如今,既然陛下已经执意发兵,就应命令先至者迅速出击。不必等待其他部队的到来,出其不意,打击敌人。
因此,今臣等请求皇上给予将领们足够的机动权利,率先深入敌境,打击胡虏。希望圣上批准!”
严尤的一席话说得有理有据,难以辩驳。他既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又透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具体困难;既想到了民众的疾苦,又考虑到国家的安危。
但王莽依然一意孤行,执意不听,立即驳回了严尤的建议。
从此以后,严尤饱受冷落,轻视,也越发灰心丧气。
(https://www.vxqianqian.cc/4419/4419048/11111125.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