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中,窦融希望隗嚣能够看清天下大势,尽早回归朝廷。他一面责备隗嚣的贪功造乱,祸害黎民;另一方面又恳切地规劝隗嚣,认清局势,归附汉帝。
“季孟将军:
得知将军起兵反叛朝廷,兄弟我私下认为这实在是不智之举。兄弟我审时度势,为天下黎民着想,认为将军的举动肯定不得人心,最终必定会使将军身败名裂。想到这些,弟很是为将军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将军当年,遭遇种种挫折打击,都不改效忠汉室的志向。就是在玄汉朝廷倾覆之际,将军依然坚持一贯的立场,严守臣子的节操,誓死忠于汉室,令人钦佩。
那时,我们敬佩你的高义,甘愿听从将军的驱使,原因在此。
想不到如今,将军听从佞言,一朝愤怒,刹那之间,却做出前后迥异的巨大改变,希图另谋发展,偏安一隅,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将军舍弃已成之功,去创难成之基,百余年累计下来的积善成果,竟然在一个早上,就被完全摧毁,岂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兄弟我一向以为,这绝不是出自将军的本意。而是一些当权分子,为了一己之私,贪图更大的富贵,才贡献出了这种拙劣的计策。
将军一向冷静,明智,深明大义。请静下心来,细听兄弟的分析。
如今,西州地方十分狭小,将军如同龙游浅滩,英雄难有用武之地,无法施展自己的天大本事;同时,西州的人烟也十分稀少,百姓贫苦凋敝,士兵离散,将军纵有天纵奇才,也难以发挥。
当人的助手,可以胜任愉快;而打算独自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称孤道寡,就困难万分。
假如将军依然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到底,听见别人的指点,却依然执迷不悟。兄弟我分析,将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如果不南投公孙述,便只有北投刘文伯(卢芳)。
兄弟以为,将军如果仗恃着虚假的情意,而轻视敌人的强大;仗恃着遥远的支援,而轻视迫在眉睫的劲敌,一定会得不到任何利益,最终只是徒增笑柄而已!
周公我听说聪明的人,不让大家冒着危险来办事。仁慈的人,不违背道义来邀取功名。
现在将军以小敌大,对于大家的未来命运会怎么样呢?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去邀取自己未知难测的功名,对于道义又怎么样呢?
况且,兄弟当初事奉大汉,向北磕头,是忠臣的节操。到后来派自己的儿子伯春入朝,流泪相送,是慈父的恩情。
不久,兄弟你却背叛一向尊奉的朝廷,对手下的官吏百姓怎么交待呢?狠心抛弃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对滞留京城的儿子又怎么交待呢?
自王莽末年以来,天下干戈不息。天下兴兵多年,诸侯与朝廷互相攻战,城池都成了废墟,人民水深火热,尸横山谷,百姓迁移山野僻壤,与豺狼野兽同行。现在那些活着的,不是战乱中幸存的,就是流浪的孤儿。至今创伤的躯体没有痊愈,哭泣的声音还能听到。黎民百姓都渴望天下安宁。
感谢老天保佑,圣人复出,也幸亏靠了天运稍转,汉室振兴,战乱才幸而稍稍平息,黎民百姓才稍稍安息。而将军又重新兴难,这是使老病不能最终痊愈,幼儿孤寡将重新流浪。这种悲痛,特别值得哀怜。说起这些,实在令人鼻子发酸,悲伤欲绝!
而将军你如今却又想要重演当初的苦难,兄弟我认为这不明不智。
常人尚且都不忍心,何况兄弟你一向号称仁慈的人呢?
将军这样做,必然会使旧创不能痊愈,孤儿幼童,定会再度流离失所。仅只是为他们着想,我们也会忍不住地伤心涕泣,悲痛欲绝。
我辈昏聩平庸的人,对此都不忍心!何况将军一向爱民,一向以仁慈著称呢!
兄弟曾经听说,忠心耿耿容易,但选择效忠的时机很难;空言虚托容易,但脚踏实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很难。
有时,过度地为朋友忧虑,劝解的言辞恳切直率,自以为对朋友有恩,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受到朋友的怨恨。
如今,兄弟我的情形就是如此。也许我会因为自己对朋友的恳切言辞而获罪于将军。
虽然如此,兄弟我依然盼望,将军能权衡利弊,从大局着想,审慎地剖析天时地利人和,听从兄弟的建议!”
然而,隗嚣已经铁了心,再也听不进任何规劝,任何责备。窦融的建议也就被隗嚣束之脑后,无人过问。
(https://www.vxqianqian.cc/4419/4419048/11111045.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