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清传奇 > 第 29 章

第 29 章

黄光烈道:“我猜先生是意有二,一是这双鞋是指皇上驱使之意,先生将不辞辛劳为皇上办事;另外的意思是指准许先生在朝堂内外任其出入。我猜得可对?”

东方道:“黄大人只说了其二,还有一个意思,我此次出山,一者是为了大清江山,二是为了天下黎民。只需一年,我帮皇帝完成夺宫之事,恭请皇上准我归田。”

康熙道:“这……为什么尚未进,先生就想到退呢?”

东方珂笑道:“个种隐秘,容我日后禀明。请皇上答应。”

康熙接着黄光烈的话道:“我权且答应。我会努力挽留先生辅佐我一生。当年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成就三分天下;今日玄烨走马德州拜东方,一统华夏江山。两位恩师,在史家笔下,必得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流芳万世!”见皇上也会吹拍,三人相顾,不觉都开怀畅笑了。

当日,康熙和黄光烈等人,就在东方庄园住了一霄。次日,东方珂先使人告知齐翰,要去王家塾馆收徒。随即动身,众人相伴,出了东方庄园,向德州东门王家走去。

听得门仆禀报,齐翰跣足迎出门来道:“今日好风,真的把先生吹来了。”遂一一拱手施礼,将客人接入仪门。吴六奇、熊狮依旧守卫于门外。吴六奇早已作了布置,命警卫营在德州城各关要处设了明岗暗哨。苏云身新调拨来一位德州知府,亲率衙役在街上巡查,严查可疑行人,德州城戒备得连一只耗子也钻不进来。

王家塾馆修得果然有一番气派。这是一个宽敞雅致的大院,东西两侧,各是一排青砖瓦房,雕梁画栋,清静怡然。穿过石板秘道,眼前是一座叠檐崇角、红墙碧瓦的双层塾楼。齐翰引众人进了一道月牙门,当面是一座假山,那假山之上溪流飞瀑,楼阁连宇。绕过假山,是一个花园,花园不大,却也清流环绕,小桥横架,怪石嶙峋,花木扶疏,别有一番情韵。花园正中,有数间书斋,竹林掩映,门楣上有一匾额,上书四字:灵秀一方。此便是塾馆先生修学待客之所。

齐翰将客人延入书房,书童奉上茶来。寒暄过后,齐翰道:“各位稍坐,待我禀报东家,让顽徒过来拜见。”齐翰笑吟吟去了。

这书房­干­净敞亮,左首靠墙有一架紫檀书架,满满的都是书卷。临窗有一案几,案上是一卷翻开的《三国志》,书卷下是一册讲稿,密密麻麻写满蝇头小楷,那字体很有功力。东方珂信手翻看,康熙也随在东方身后观赏,齐翰记得是《三国演义》卷首词“临江仙”的考补,其书曰:此词,非罗氏冠中所书。宋元之前,未见有此词焉。考其作者,实为明时文人杨慎所作。杨慎者,明正德时状元也。嘉靖三年,慎以大礼之议犯上,遭贬于云贵,偶作此赋,于天下传之。此公文章全才,凡诗、词、曲无一不­精­。慎赋此词,罗冠中已卒五十六年矣。”

东方珂道:“《三国演义》首刊于明嘉靖壬午年,此前,石刻版本,有十几种之多,杨慎被贬后,对散落民间得《三国演义》加以校订,刊行时又在卷首赋了此词。现在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名虽为罗冠中所著,实则有许多章节都是民间流传多年的故事,也有些出自杨慎之手。齐公,作为传授儒学的塾师,学问极好,只是略显迂腐,也不失为良师。不厚儒术,不贬他说,博学兼容,一心只为育得良才,此一番心胸确实难得。”康熙没有听黄光烈讲过此节,听东方珂此说,甚以为是。黄光烈是正统儒士,讲三国史实,言必《三国志》、《三国正传》,对《三国演义》视之为荒史野传,自然也不屑提及。

东方珂道:“皇上可还记得这首《临江仙》?”他意在考察康熙的记忆能力。康熙道:“记不大清楚了,我试咏之。”康熙咏罢,竟一字不错。

说话间,齐翰回来了,道:“各位宾朋,东方先生,夫人带着文成过来叙礼了。”众人正冠以待,但见两个侍女簇拥着一位体态端庄的夫人,款步走进来,后面跟着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

王夫人道:“老爷生意上有事脱不开身,先让我和文成来见过先生。”她将文成拉过来,道:“赶紧给师父行礼。”王文成道:“先生好!”鞠了一躬。他一抬头,忽见康熙,惊喜莫名,忙上前道:“龙哥哥,你怎么在这里?我还想去北京照你呢,龙哥哥我可想你了。”|康熙道:“文成你过来,我有话说。”两人手拉手,走出去。东方珂道:“这两个孩子,长的相貌极似。恕我妄语,贵府令郎天缘甚高,我愿收之为徒,将来必成大器。”

“蒙先生不弃愚顽,收他为徒,实为感谢!不知先生何时过府来执教,我吩咐下人洒扫客房,迎接先生。”王夫人对仆人道:“吩咐厨房,料理些新鲜菜肴,置备好酒,招待贵客。”那女仆答应一声,跑去了。

“东方先生,让我仰慕久矣。”王邦龙由门外走进来,向诸位来客一一施过礼,方落座道:“杂事缠身,迟来一步,请多海涵。”王邦龙热情奉迎,话语确实至为真诚,毫无半点阿谀。

齐翰一一引见,叙礼毕,宾主落座。东方端详王邦龙,国字方脸,垂鼻显目,浓眉厚­唇­,一副敦厚福相。说道:“王财东好福气呀。令郎我见过了,虽未及考问所学,只观外貌,便知是一个可造之才。”他目视黄光烈道:“此间无外人,不妨明说。这位便是当今帝师,京城大学士黄光烈大人。”

王邦龙、齐翰慌忙下拜道:“小民给黄大人请安。多有怠慢,望讫恕罪!”

黄光烈道:“快快请起,微服造方,不论朝仪。况且,皇上已与令郎称兄道弟,这个礼还是休得在理论了。”

王邦龙道:“犬子年幼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伦纲常岂能乱乎。”看了夫人一眼道:“都是内人娇惯得不成样子了。”

“竖子无过。”东方珂道:“有道是树大自直。等年秩稍长,自然就懂得人之纲常。若尊驾舍得将令郎交于村夫,不出十年,必是一位名噪朝野的人物。”

王邦龙道:“承蒙齐先生美言,东方先生不弃,邦龙感激莫名,犬子交于恩师,岂有不放心之理。只是这孩子自由顽皮,尚望先生费心指教。”

东方道:“即这样说,近日我就携令郎进京。今奉太皇太后之命,我已答应去京城侍候皇上,文成正好给皇上作个伴读,这也是令郎得天赐造化。”

王邦龙:“万般皆是天注定。那日多亏皇上相救,他才在烈马蹄下逃生。这几日,一心要去北京,寻找龙哥哥。先生若不嫌累赘,那必是祖上盛德显灵了,我先在此叩谢了。”

康熙和王文成似有前世之缘。两人长相酷似孪生,这便是一奇;两人一见如故,相逢以后,便再也难舍难分,这又是一奇;后来两人肝胆相照,一个忠心耿耿,一个不弃不移,成为生死弟兄,堪称清代君臣奇例。考其家史,王文成后世,现分居海外各地,国内以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居多。山东滨州市小王庄尚有家谱存续,记载其先祖许多轶闻传说。文革以前,此村民风淳朴,崇尚读书。八十年代以后,村风日下,人心不古,村痞横行,屡生事端。此是题外话,不必多说。

当日,王邦龙大宴宾朋,略尽子民之意,也权作给东方珂饯行。康熙由黄光烈、东方珂、齐翰作陪,坐了首席,席尾王邦龙执壶奉酒。众人酒兴方酣,东方珂忽然惊呼道:“不好,天有大灾将至矣。”齐翰兀自不信,道:“东方先生,莫非酒醉乎?”东方手指窗外的日头,屈指掐算道:今时在八月下玄,见天日时明时暗,半空邪云时聚时散,鸟雀高空惊啼,硕鼠荒窜出洞。辰巳相克,寅卯不符,又兼朱雀临于厄位,玄武偏离正罡。以此种种征兆推之,今日必有地震。”众人都以为东方珂酒吃醉了,抑或是开玩笑逗大家一乐。可是东方话音方落,就听远处似有滚滚惊雷之声,大地顷刻之间摇晃起来,桌上杯盏,哗啦啦摔在地上。

地震发生后,康熙在黄光烈、东方珂等人的护拥下,离了王家塾院,回到府衙驿馆。饮了一碗清茶,他的心绪渐渐平息下来。东方珂望着窗外黑灰­色­的天空默默不语,若有所思。一阵冷风袭进门来,康熙不禁缩了一下身子,黄光烈将一件绣龙锦袍,轻轻披在它的身上,道:“大灾乃自然之长事,皇上不必忧虑。微臣所忧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恐怕有些居心叵测之徒,又要借天灾生事,这是皇上不得不防的。”古代,人们往往将天灾视为上帝对人世的惩罚,灾异之由,常常赖在皇上头上。皇上乃是天子,奉天承运,天降异灾,自然便是上天对天子的警告。历史上,在大灾之时,皇帝祭天谢罪者时有所见,屡不为鲜。康熙望着神秘而变化无常的苍穹,自语道:“朕有何罪于天?莫非生之罪乎?真如是说,天何其昏!”他心里感到委屈,心道:“自登基以来,国家一应大小事务,全不由己,朕何罪之有?上天有知,岂能怪朕!”

东方珂觉得,这个时候,皇上最需要安慰,决不能坠其锐气,道:“日月运行,方生四季。天地发动,而生潮汐,风云际会,遂有冬雪夏雨。地震亦然,非人力可致之。皇帝,秉天地之正理,福天下之苍生,切不可望天兴叹,空负了社稷江山!”

康熙听了东方珂这一番话,彷徨不定的思绪,镇定下来。道:“回京,明天就走!”

正是:玄烨方得安惊魂,未料当头大祸临。不测风云神算之,天灾惊煞凡俗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