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霎时起雷霆
海潮 著(版权所有 盗窃必究)
电话 13641017356
第一部:
《大清传奇》
第 52 章
脱离虎口,身在山外。
此时节,已是初冬,但见,夕阳西下,满天云霞,五光十色。顾望四野,山重重,峰连峰,漫天秋色,红叶如焰,熊熊怒燃,丘峦起伏不止,好似一浪一浪滚滚而来。看远山,云蒸霞蔚,紫光普照,目光极处,缭缭绕绕,飘动着赤色的烟霭;望近峰,层林尽染,红的黄栌,紫的杏棠,黄的杨柳,绿的松柏,青的野藜,蓝的竹菊,直如身着彩妆的少女,一个一个争艳斗俏,一颦一笑,风情万种,令人心神难收。此刻,天地都笼罩在朦胧的黛褐色的薄烟纱雾中,犹似世外,如在梦里。
东方道:“这般风景,人间少有。两位法师,在此出家,修身礼佛,独享人家美景,不在天上,胜在天上,真令人羡慕啊!”光空道:“此地距香山一箭之遥,风景已然很美,但与香山相比,还逊色许多,只不过是香山的一点余辉而已。香山天设地造的崎峻,举世无双,正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香山纳藏京师龙脉之源,独占天下灵地之冠,有得天独厚的灵性物类十万八千种,举凡世间名山,无出其右者。俗语曰:香山一棵草,都有七品贵。不是贫僧自夸,香山实乃一方世间灵山福地。东方先生若有闲暇,请到碧云寺来,贫僧还有一些不能彻悟之事,还想奉茶讨教。”东方道:“来日一定拜访,当面聆听教诲。”光空道:“岂敢岂敢!”
众人沿着山间小路东行,渐近香山,果然山不见其高而奇,林不见其茂而盛,一处一景,巧夺神工,自然天成。名木秀竹,奇花异卉,映入眼帘,益发令人赏心悦目。沿着石板小路,拾级而行,便登上了香山的小西岭,山无奇险,却有无限风光。此时,听的一阵萧声由远处传来,幽幽艾艾,很是动情。有一女子,歌喉清丽宛转,唱得却是一曲《苦旅谣》,她唱道:
一秋红叶如画的客乡,远方的晨钟在客子的枕上,敲落了女儿家孤寂的酣梦,急促地呼唤我飞向战场。
灼热的心房起伏而又跳荡,颤栗着永怀烽火边疆,睫毛间怅然着我佛的目光,何时众生永不遭祸殃。
风云在我面前汇聚,长剑出鞘闪着寒光,默默地经受风吹雨打,战马伴我伫立苍茫!
众人循声望去,见远处一亭中五个尼姑弄萧而歌,那歌声充满几分哀伤。或许是听到有人走来,她们立时止了歌声,飘然隐入林中,不见了踪迹。走至近处,看亭上额楣题“半步亭”三字,亭子不大,建得却十分玲珑,亭柱上有后人题得一副楹联:神来一笔满山生花岭上岭下是福地,天使半步游人忘情山前山后为仙境。那书法写的遒劲厚实,骨肉饱满,神采飞扬。
一清法师道:“这幅楹联的作者,大约是受了一个民间神话故事的启发后撰写的。”当下,请众人在亭中小憩,讲了这个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皇帝要在香山建一座“人间天宫”,下令各地官员,在民间选拔能工巧匠,到香山来建造天宫。在蓬莱岛上,一个穷秀才,名叫董胜,以画画为生,手中一支神笔,所画之物无不栩栩如生,当地官员就将董胜抓起来,送到北京香山为皇家建造天宫画画。
董胜被送进香山以后,被官兵逼着没日没夜的画,可是,他人在香山,心却留在家乡。每当想起刚过门的妻子兰儿和白发苍苍的老娘,他哪有心思画画呀。这天,他独自发愁,就来山上散步,忽然听到有人喊他,随声望去,原来是同乡的一个好友大牛。他惊喜地迎上前去,询问家里的情况。大牛递给他一封信,道:“这是兰儿让我稍给你的,快看看吧!”董胜拆信看罢,直气得浑身发抖!
原来,董胜被抓走以后,当地一个恶霸,迷恋上兰儿的美貌,想霸占兰儿为妾,兰儿宁死不从。为了达到霸占兰儿的目的,恶霸派人将董胜的老娘抓了起来,扬言兰儿若不答应与他成亲,他就将董胜的老娘沉海。兰儿为救婆婆,只得假装答应,让恶霸放了婆婆。恶霸说:“十天之内,你嫁给我,我办完喜事就放人。否则,我就拿你婆婆祭海。”兰儿听说大牛到京城办事,就写了一封信,托他将信稍给董胜,让他赶紧回家救人。
董胜想办法逃走,可是官兵戒备很严,哪能逃的出去?没办法,只有冒死求见皇上。这一天,皇上到香山巡视,董胜跪在地上,拦住了皇上的御辇。侍卫将他抓了起来,就要将他杀头,惊动了皇上。皇上道:“你有什么事情?”董胜就将家里的事情说了一遍,请求回家救母。皇上以为董胜在说谎,道:“你想回家也可以,只要你能在一夜之间让香山变红,朕就放你回去。”皇上说罢,拂袖而去。
董胜登上香山之巅,仰天疾呼:“苍天啊,你就帮帮我吧。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救我娘亲,惩罚恶霸!”
忽然间,天上一片祥云降下来,十几个仙姑飘然下凡,为首一位仙女道:“我们是天宫仙女,受王母派遣,前来助你。皇上让你一夜将香山变红,这有何难?”说话间,又有一群仙女架鹤而至,她们道:“我们是奉观世音菩萨之命,特来相助!”于是,仙女们由袖中拿出神笔,在香山上挥笔涂画,只一夜香山果然变得红叶满山,美不胜收。
皇上见一夜间,香山变得如此美丽,就赏赐董胜一支金笔,放他回家了。董胜有了皇上的金笔,告到官府,除了恶霸,救出了妻子和老母。从此以后,每到深秋,仙女们就会驾临香山,让香山变红。
故事当然荒诞不经,可是在民间口碑相传,流传极广,人们虽知这是虚构之事,仍宁愿信其有,不愿说其无。宋虎和柳莺啧啧称奇,听的十分入迷,深信不疑。道:“这故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