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者有话要说:
有人支持的感觉真好!
我会继续更新!
当期待已久的晨曦从漫漫云层中透出第一缕曙光时,皇城的金瓦依旧闪耀着夺目的艳光,丝毫不因旧帝的逝去黯淡一分光泽。
帝君驾崩的第一天早朝,象征着天下权力的帝位空无一人。倒是殿上重重帘后显出一张苍老却不乏精明的脸来,那是当朝太后。
帝君自马上得天下之际,其父已殁,其母尚存。故立国之初,尊其父为先帝,尊其母为皇太后。愿天下与母共享之,故允太后垂帘听政之权。
而今日,这个没有帝君的早朝则由听政的太后一手主持。殿下群臣见太后良久不语,莫不心中惴惴,暗自揣测。
终于,帘后传来了苍老而威严的声音,“众卿皆知,帝君已于昨夜陡然驾崩,普天共悲,四海同哀。帝君在位时尚未立储君,然国不可一日无主,依众卿之见,皇诸四子,何人当立?”
重重帘后,太后将目光锁定在两列大臣最前端的那个身影。那人年约四旬,面相奇伟不凡,闲散而立,却自有一种难掩的风概,正是当朝宰相。
帝君得以开创金龙王朝,有两个人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自他立志平定天下起,当今的宰相欧阳檀与无上将军霍武就一直追随身侧,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欧阳檀长于谋略,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霍武精于武略,辗转千里,攻城掠地。定国后,两人被封为一将一相,掌控了天下的实权。然而,合作了近二十年的将相之间,虽无不睦的流言传出,但两人并无相交,却是不争的事实。
将相二人在政见上颇有龃龉,然而每每遇上朝中大事,两人的意见却又惊人的相似,这一点让众大臣颇为不解。而今,无上将军远赴边城,朝中重臣也就惟有宰相欧阳檀了。
明明感受到了帘后的目光,欧阳檀却只是微微一笑,眼神有意无意瞟向当朝国舅。
国舅卢执正是皇后的亲兄长,不同于皇后的温雅淡定,卢执对权势有着无比的渴望。虽然他的长相颇为温文,然其细而狭长的眼睛却透露了他贪婪的本质。帝君在位时,有感于前朝外戚擅权的严重后果,故在赐予国舅崇高地位的同时,抑制了他的实权。因此,他在朝中的地位虽尊崇,却无甚实权。不甘的他,一意为外甥,即三皇子立为储君而奔走。
此刻,国舅的眼神一动,朝礼部尚书使了使眼色。礼部尚书心领神会,跨步出列,首先打破沉默,“微臣以为,三皇子宽和仁厚,有仁君之风。况且三皇子为皇后所出,自古子以母贵,天经地义。”
有了礼部尚书作表率,户部尚书立即出列附议,“微臣以为,礼部尚书所言极是。”
见礼部、户部已抢了先机,刑部尚书不甘其后,不待太后表示些什么,便朗声启奏,“五皇子天纵英姿,先帝在世时亦嘉其勇决。微臣以为,立五皇子为帝,实是众望所归。”刑部尚书刻意提及先帝对五皇子的宠爱,意图打动太后。
然而,帘后依旧是沉默,太后的脸在珠光摇曳间闪烁不定。
宰相欧阳檀瞥了一眼珠帘,会心一笑,太后心目中的人选又岂是几句话可以轻易变更的?所谓廷议,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不过天下间,真有尽如人意的事么?纵使是英武睿智如帝君者,亦不敢轻易立下储君。然而帝君究竟是不敢,还是不愿呢?宰相欧阳檀目露深思。
就在宰相心思流转间,工部尚书似是揣摩到了太后的心意,昂然出列,“微臣以为,大皇子勤政爱民,当是新帝的不二人选。”浑厚的话音满室激荡,蓦然惊醒了沉思的宰相。
“微臣亦以为,大皇子是最合适的人选。”吏部尚书上前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