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月中,唐朝臣帅朔方军联合武林盟军以迅雷之势在徐州大败田悦和李正己所部,斩首一万余人,俘虏三万余人,更是让李正己重伤,一rì后便病亡了。由此四镇之乱由乱战时期转入对峙时期,皇帝和朝中大臣也看到了平定叛乱的希望。
李正己死后其子李纳自领其位,李纳颇熟军务,当即收拾败局、召回逃散的兵卒,派兵布阵,一时间也稳定了淄青的局势。成德、淄青位于魏搏北面,而成德与徐州正好被淄青和魏搏完全隔开,所以此次徐州大战以魏搏田悦受损最重,同时田悦还要继续面对李晟、马燧和李抱真的联军,不得已田悦求援于李纳和李惟岳。当即李纳派出座下大将卫俊领兵两万余人前来相救,李惟岳也派遣了五千jīng兵前来相助,这才没有让这次的徐州大败变成整个大局的失败。
随着局势的稳定,武林盟军也要出发前往他们原本的目的地了,虽然只有三千余人的武林盟军只是经过淄青,但这支高机动xìng且战斗力极强的盟军还是让李纳在整个八月上旬都是提心吊胆的度过。而南宫炎因为未在武林盟手中救下李正己而被淄青部将排挤,故而也不得不离开淄青。
当唐朝臣在徐州大胜的消息传到山南东道梁崇义的耳朵里的时候让梁崇义坐不住了,梁崇义知道这次唐朝臣的大胜意味着朝廷要着手对付自己了,于是梁崇义急招心腹商议,经过两rì的考虑梁崇义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发jīng兵五万南下攻打江陵。
梁崇义这一发兵便引起了一系列事情,先是南方各镇大将军紧急备战,后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向朝廷再次讨旨平乱,朝中上下更已是议论纷纷,在这时战局已经明朗,朝中各党的心思也都动了起来。
就在各方jīng神还未集中的时候,梁崇义首战便大败了,才出山南遇上两州府兵便就不敌,这完全出乎梁崇义的预料,梁崇义慌忙退守在襄州、邓州,这也让皇帝大喜,便允了李希烈出战。李希烈也帅五万jīng兵沿江而上,与诸道兵马回合后便对梁崇义发起了强攻,先前已经有了一胜,所以好不容易要来了旨意的李希烈必须大胜。
果然李希烈没有失望,在蛮水李希烈大败梁崇义座下两员大将,两将兵败而逃又被李希烈追上再败,不得以两将降了李希烈。此时梁崇义守在襄阳城不敢出战,李希烈便暂缓攻势整顿兵马收编降卒,皇帝又加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除了大胜收了降军和加官进爵以外,李希烈还迎来了一个投奔者,一个武艺超群的沈如风。
原来随着大局的逐渐稳定,少数接见过沈如风的大臣、大都护和封地大将的留京代理人都渐渐的忘记了沈如风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个有心之人记得了,他就是李希烈的堂弟,在沈如风拜访他后十一rì,他便来到了沈如风寄宿的寺院,他是代表李希烈来邀请沈如风的。沈如风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在他夺得武林大会第一的消息已经传遍武林的时候,在他几乎要尝试人生中第一个大挫折的时候,在林如梦再次要动摇想法的时候。
于是沈如风欣然接受了李希烈的邀请,就在李希烈连续大胜的时候。本来沈如风打算让林如梦带着小梦留在长安城,但是现在还不容易有了希望,林如梦想要亲身体会一番,她也很想见见这个邀请师兄的南平郡王是怎样的人,便硬要跟随沈如风,小梦也闹得不行,所以虽是前往战地,沈如风还是把这两人带上了,他有自信保护好他们。
襄阳离长安城并不遥远,沈如风一行在九月初就到达襄阳的李希烈军营,沈如风手持着李希烈的印信,士卒不敢为难,安排好沈如风三人的食宿后便带着沈如风去见李希烈了。
李希烈此时正坐在中军帐中布置战事,他面前的正是这次归降的梁崇义部下翟晖和杜少诚。这两人才归降,所以他们也想要立一些功劳,但是此次李希烈给他们的任务却是让他们很难办,李希烈让他们去襄阳城煽动民乱,以破坏梁崇义的闭城守战策略,这等于说是让翟晖和杜少诚两人彻底站到李希烈这边来,这同时也是让两人再做一次抉择。
听到亲兵禀报说沈如风求见后李希烈就退了翟晖和杜少诚两人,李希烈来到偏帐见沈如风,沈如风见到李希烈过来连忙行礼道:“江湖小辈见过郡王阁下。”
其实之所以沈如风这么尊敬李希烈,最主要的的确是李希烈给了他希望,除了能和师妹在一起,或许还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沈少侠,无需多礼,你的威名某也是有所耳闻啊,来,坐下说话。”说着李希烈便邀着沈如风坐下了。
“听家人说沈少侠想要投军效力,某便唐突邀请沈少侠过来,还望勿怪。”
“郡王阁下称某如风即可,若不是郡王的厚爱,如风此刻还在长安闲游,郡王阁下的恩情某当鼎力报答。”
“如风你言重了,这不算什么,你的武功天下谁人不钦佩,能得你来相助才是我的福气。”
沈如风来这之前也打听一下李希烈的为人,众人多言李希烈喜怒难测,通过这会儿的相处沈如风并没有感觉到,当下按在心里,此时虽是敬重有加,但还没有交心。两人又在无关琐事上聊了一会儿,见时间差不多时李希烈便说道:“如风此来千里之远还未好好休息吧,我就不多言了,暂时只有我的亲卫副帅一职空缺,如风你暂且屈就,待到这次战事完结我再上禀朝廷授你官职,你看可好?”
沈如风当然知道不可能一来到这就得高位,能有亲卫副帅一职已经不差了,等到自己的实力被认可后,向上升迁当是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