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菲这些天心情比较烦,因为总是见不到陈鸣的身影。往往是上班不久,就找不到人了,第二天问他昨天干什么去了,他说是要写个剧本体验生活去了。这让严菲觉得很不习惯,一天中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的。
文化馆平时没有什么需要天天去忙的工作任务。
几个科室的股干大部分时间到是都能呆在办公室钻研自己的业务。他们在外面多数都有自己的兼职,办班的,赶场的,卖画的,五行八作也差不多占全了。
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熟悉熟悉业务,即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领导也会认为你工作态度积极。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那些闲来无事,本来就是到此养老的人,也就是东屋串串,西屋走走地闲聊扯淡,过得一会,只要是瞧领导不在,转身也就再找不到人影了。
这次剧团李团长提个建议要写《公路卫士》,结果韩馆长和陈鸣都觉得不妥。
柳城剧团几易其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团,最早叫的就是现在这个名字“柳城剧团”。
那时什么都演:歌舞、戏剧、曲艺,剧团的几个名角都是当地的名人。在当时国家流行干部下放青年下乡的年代,剧团还迎来了两位全国知名的大腕。
一位是跟评剧《退婚又求婚的巧儿》的主演齐名的另一位著名评剧女演员;另一位是电影厂的一位著名作曲家。这一男一女两大艺术家各自带来了一位女儿,后来都给柳城增添了荣誉。一位在七十年代末曾经昙花一现成了当时的歌剧明星,另一位在九十年代为几部电视剧成功谱曲,与乃父一起闯入著名影视作曲家行列。
随着这几位的落实政策回城,柳城剧团也同时结束了自己的辉煌。
倒不是离了张屠户,就只能吃带毛猪。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之,柳城剧团改名为柳城评剧团,但并没摆脱门前冷落的尴尬局面。
八十年代末第一次机构改革,柳城剧团成了只享受部分财政补贴的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九十年代开始,剧团职工只能享受每月百元的生活补助,比国企改制还早地成了实际上的下岗职工。
李团长和几个坚守到底的当年老人组成了现在剧团的班子,成了柳城剧团至今不倒的顶梁。继续痴心不改地苦苦支撑着这个曾经给当年的柳城百性带来娱乐和快乐的天空。
近年来,柳城市推出了几位轰动一时的模范人物,李团长抓住这个时机,委托文化馆创作了两部话剧剧本,就是陈鸣写的这两部。巡演收入不菲,总算让李团长长出了一口气,暂时解决了温饱都成问题难关。
这次的劫车事件,让李团长又一次看到了希望,他甚至觉得劫匪好像知道他现在没钱吃饭而专门是来为他买单一样。心里那个高兴啊,又是一个好题材。
为什么非得要本地的先进人物事迹才能作为题材?只有这个题材,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是无庸置疑的。到时当地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得来捧场学习,这是政治任务,你要社会效益,我要经济利益,各取所需。
所以,这次李团长又盯上了老韩和陈鸣。
韩馆长可不像李团长这么头脑发热,你要写我单位的职工,这也给我添彩,我当然高兴,可是你程序走错了。
这次陈鸣当了英雄,说到底也就是个偶然事件。要说小伙子在平时,还真没做出过什么类似这样的大事。表彰会是开了,精神上鼓励了,物质上也奖励了。但上级并没有要树立典型的意思。组织还没决定的事,你这来个先斩后奏,造成即成事实让领导最后表态,跟逼宫也差不了多少了,此等蠢事,我老韩可是智者不为。
陈鸣就更不用说了,要写找别人写去,跟我无关
在李团长的苦苦哀求下,最后,陈鸣灵机一动:“我给你写个搞笑的像《江湖外传》那样的情景喜剧吧。”这对自己也是个尝试,看情景剧现在这么火,自己也是见猎心喜,早就开始创作,现在都快杀青了。
本来陈鸣原来想悄悄写完,然后请省馆赵老师帮忙,联系上哪个国内著名导演,自己说不定也能一炮走红也未可知。
后来陈鸣武功突破,业余时间都用来练武了,就把这事搁下来了。
如今老李求到了面前,陈鸣突然来了灵感,何不把它改成话剧形式,交给剧团来演,说不定到时真的能成功,那时就不仅救了剧团,自己一样还是可以走红的,这不比找赵老师走那条直接找大腕导演搞电视剧的想法差。
一念至此,自己也是很兴奋,来了劲头,就对韩馆长和李团长说了自己的想法。自然是一拍即合,二人都是全力支持。
别说,这事还真的搞成功了。
陈鸣把自己已写出的三十多部连继剧的剧本缩编成了一部九十分钟的话剧剧本交给了剧团排演。
先是在本地获得了成功,继而向地区推演,最后开始了全国巡演。
巡演至走了全国一半城市之后,陈鸣大胆提议:我们自己搞电视剧。
这时,剧团已获演出收入二千多万元,排演一部制作成本小的室内剧富富有余。上报局党委,马上拍板同意,市政府也全力支持。最后,全国观众就看到了那部多达几百部的给观众带来欢笑和愉快的电视连续剧《三个小孩闹 神秘黑客小说5200喳喳》。
柳城市文体局也因此获得了多个相关上级部门的好评和赞扬:“迈出了文艺团体走向市场化的改革成功的一步,各有关单位应该学习和推广之。”
陈鸣开始有了第一个为社会公众认可的身份:著名剧作家。
这一部剧的稿费,陈鸣得了八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