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伦从没有想到一个面团会有这么多花样,一个老人家的手竟是这么的快,快的就像是幻影,而且很有节奏感,就像是在打鼓,面是鼓面,手是鼓槌。
“虽然现在有许多机器可以代替人手,但是我还是喜欢用手来控制面团,因为这关系着做出来的面包的劲道和口感,以心控手,以手控面,不可马虎。”吴老一边揉一边解释给汪伦听,本来的像一滩烂泥的面团也开始成型。
“这面团是将酵母,牛奶,蛋液,糖,盐和蜂蜜混合均匀,倒入高粉和低粉,揉成,要做的是很简单的蜂蜜小面包,而我现在要加入软化的黄油,继续揉搓,记住看我搓面的手法,要把面筋揉开……”
吴老说的很慢,但手下的动作却依然很快,看的人眼花缭乱,而汪伦就像呆住了一样,听着吴老的解释也不回话,只是静静的盯着吴老的手。
而一旁的陈姨却急的团团转,别人不知道但她是明白吴老的心思的,蜂蜜小面包虽然程序简单,但是也要看谁做,吴老一开始就拿出了家传的吴氏散手揉面,显然是把考验的难度升到了最高。
吴老曾经跟她说过,要么不收徒弟,要么就收一个天才当关门弟子,虽然以他的真实身份的确当得如此,可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啊。
…
等吴老觉的面团差不多了,把面放入一个特制的盆里做基础发酵到两倍大,吴老用手戳了戳,自顾自的说道:“这个时候,要用手感觉一下,不反弹不凹陷,乃刚刚好。”
然后吴老又取出面团排气,拿出刀舞了几下,快速的分割成10个,滚圆,再次发酵……
再从中取一个面团,揉搓成长条,按扁,由中间开始分别向两头擀开擀薄,底边压薄。接着由上而下卷起,收口捏紧,从中间一切为二,切面朝下间隔排入刷了油的烤盘里。
……
吴老真真正正的在汪伦面前演示了一下做面包的过程,工序之复杂是汪伦前所未见,前前后后共十几道,每一道程序都有很多很多的讲究,这对一个门外汉来说学起来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nAd1(
当吴老把未成形的面包放入烤箱时,终于回头喘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问着汪伦:“小伙子记住多少?”
汪伦依然呆呆的,仿若失了魂魄般,答道:“不太清楚,试试才知道。”
“好。”吴老点点头,指了指揉面的案桌,“试试看吧。”
汪伦就像傻了一般,眼无焦距,慢吞吞的走到案桌前,神情奇怪的盯着面团,一动不动。
“这小伙子怎么这么奇怪,这眼神……难道他在学我蓄势?空有形没有神也是无用的啊。”吴老看着汪伦的神态动作暗暗心惊。
而一边的陈姨刚想要说些让吴老不要太为难汪伦的话,还没说出口,吴老就把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个禁声的手势,眉头紧皱盯着汪伦。
……
汪伦闭上了眼睛,刚才吴老做面包的记忆和以往看书时一样存储在自己的记忆里,就像一幅幅照片,里面的细节纤毫毕现。
其实从吴老做面包开始,汪伦的心思就分成了两份,一份是眼睛紧盯着吴老做着记忆的东西,另一份就是思考接下来怎么做的问题。这是他第一次尝试一心二用,很轻易就做到了,并没有想象的多么难,或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从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表情,从而显得有些呆呆的。
这是他一直萦绕在脑中的想法,他其实早就想尝试了,他虽然能过目不忘,但是目前他只用于书本之类的静态的东西;这些书本上的字体就像照片一样存储在脑海中,可供他随时翻找,这很简单,可是问题来了,如果是动态的东西是否也可以过目不忘呢?
所以他做了个假设,是以最原始的动画为模板的假设,如果把一个人的连续动作分成许多面图画装订在一起,快速翻动的话,肯定就会动起来,这也是现代动画的原理nAd2(
如果按这个假设推论,那么定格的记忆也一样,动态的记忆对他来说应该不那么难。
想通了这点,汪伦慢慢的闭上了眼睛,脑海中刚才记忆的吴老动作的图片卦动了起来,就像在看一段录像,可放慢可快进。
当他的眼睛再次睁开时,眼神不仅恢复了神彩,而且还带着一种强大的自信,静静的盯着案桌上的面团,深深呼了口气,动了起来。
学着吴老的姿势,用手揉面的小细节,汪伦照葫芦画瓢开始动了起来……虽然都记住了,但是真正做起来,大脑却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显得很笨拙。
这一切都被吴老和陈姨看在眼里,陈姨早知一个新人对这个的确是陌生了些,不过看汪伦干的有模有样,遂带着温和的语气道:”师傅,他虽然做的不行但作为一个新人来说已经不错了,可以收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