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大老碗诗社得到报业关注以后,嘴长胆大,爱说闲话的孙财来成了明星人物,三天两头见报。ww在他的诸多顺口溜中议论时政者居多数,~文艺报》主编白心爱送他个笔名叫”蒸馍议员“。他对这个笔名特别满意,每次诗会结束或采访完成,他都特别叮咛记者,别忘了把孙财来换成”蒸馍议员“。
蒸馍议员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逐渐引起官方注意,有无冕王子新闻记者吹捧撑腰,当局害怕舆论压力,对他也无可奈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他不惹是·生非,聚众闹事,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图个安宁,随他去吧。
蒸馍议员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尖锐、幽默,但在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旧官僚文人眼中,毕竟是雕虫小技,难进大雅之堂,得不到支持响应,虽说煽动力很强,依然是小鱼翻不起大浪,独眼龙杜建宁照旧当他的巡官,百姓的日子该咋过还咋过,政府的政策一丝一毫没有因为民间的这种呼声而改变,只能给报纸专栏增添一点新鲜花样儿和活泼气氛。ww也只能给大老碗诗社这一最底层群众自性文艺团体一个自娱自乐宣泄呐喊的地方。
孙财来馍担子所在地,成了市井小民谈论时事新闻、议政吹牛、宣泄不满、喊冤叫屈的理想场所。摊主蒸馍议员更是乐此不疲,还特意准备了几条矮长凳,供舌客休息座谈。
孙财来变成蒸馍议员以后,一下子成了老市皆知元人不晓的大名人,比老碗堂堂主墨黑的知名度还高,生意也眼着火起来。像泰和楼、永兴馆、群仙阁、状元斋等大餐厅的食客点着名要吃蒸馍议员的馍,因之订立了长期供货协议,馍摊上的蒸馍也供不应求。会做生意的孙财来抓住时机按地域增设了很多供应点,拿现在的话说叫连锁店。让购馍者不跑远路,就近就能买到。
销售量增大了,他更重视内在质量和形象宣传,很快渗透占领一城四关,形成了小生意大市场的局面。家庭式小作坊显然不能满足供应。有人建议他在东关就近建厂生产,蒸馍议员不愧是个生意精。他认为既然打着斜口蒸馍这块地方特产的招牌,就不能离开斜口镇这块风水宝地,否则就不能称为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哪怕是工艺配方原料甚至水都由斜口运来,也不是原汁原味儿,品起来就少了那个地方风味。和疯子张的腊汁肉一样离开西安就只能叫卤肉或酱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斜口蒸馍就得在斜口生产。
为了保持风格,他不要车拉马驮,成立了个扁担队,装束行头甚至行走步伐都按老规矩办,清一色的桑木扁担,两头比中间高一尺二寸,大概是因为传统的装馍壳篓比人高的缘故吧,这种担子的担法,有一定技巧,要内行指点,刻苦练习,走起路来”风摆柳,大甩手“,像秦腔名角儿苏育民演的”折桂斧“中的樵郎走台步,精气神实足煞是好看。
蒸馍议员精心挑选了五十个胖瘦一律个头等高的青壮小伙儿,购买了打虎武松的全副戏装行头,英雄帽上Сhā一支绒球,青衫青裤,小上衣,短打扮,从袖口到胁下衣侧两排一百单八个白纽扣,扣得整整齐齐,腰扎板带一头儿低垂裆前与腿腕齐,足穿薄底短靴,人还未动英雄帽上的大红绒球先扑扑颤动,好不精神威武,身上斜披红边儿黄绞带,工整地绣着八个隶书大字,身前是”斜口蒸馍“,身后是”诚信生财“。十人一队,鱼贯而行,不用叫口令步伐一致,不管在无人的乡间小路,还是在城内的阳关大道,队容不变,形成了当时西安规丽的一道风景线,经常被些不知底细的外乡人追i随围观。
运送队员按订单把外形整齐四个一斤,经检验员验收,馍顶盖;:了防伪圆形小红章的罐罐馍送至大小饭店及各个代销点。这一创造性的做法。也可能是现代商业广告宣传的雏形。连这馍顶上盖的红印记都是治印高于司马慕如先生的杰作,别人是学不来的红颜色。
246更是用上等的宁夏红拘祀、藏红花等多种红色名贵中药熬制而成。
无毒无害拿现代话讲绝对绿色环保,配方保密,不惜工本,别人是配不出这种纯正的颜色效果,也舍不得,摊不起本钱用这些高贵原料,这也可能是旧中国最早的特殊商标和防伪标志吧。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