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哭的伯邑考,武王又哭姜太公。
齐王哭的晏平仲,周幽王哭的吕文忠。
禧王哭的李刚将,鲁王把关起哭几声。
晋王公哭的介子推,智伯哭豫让是烈卿。
吴王哭的伍员丧,越王哭范蠢是好先生。
赵王哭的廉颇将,齐相国又哭孙伯灵。
始皇哭的王菊勇,霸王又哭老范曾。
汉高祖哭的英布将,惠帝又哭删文通。
汉武帝哭的霍去病,唐僧哭的孙大圣。
宋江哭的是吴用,我司马慕如血泪哭哑仲。。戏院内台上唱腔精彩,剧场外更是一鸣惊人,不由得众行家大吃一惊。
事后秦腔戏剧评论家对司马慕如的评价是:唱腔深沉悲凄,嗓音宽厚纯正,音韵准确,行腔自然,古朴中出新招,新招中含古韵,
刚中有柔,柔中带刚,低音不沉,高音不炸,抑扬顿挫,以带声,腔由宇生,哀感顽艳,雅俗共赏,唱出了秦人秦腔的豪放激荡。
多才多艺的司马慕如,虽然说连个票友都算不上,但是演技水平却高出专业名家演员。正在剧院内看戏的行家里手一拥而出,连正在示范表演的大家声闯天连妆都顾不得卸也随着人群出来欣赏。
大家把司马先生团团围住,口哨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时的司马先生还在角色之中难以自拔,唱腔高昂激越,委婉缠绵,甚是凄凉。
在这多事之秋,战事频,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大众郁抑积聚,心浮气躁,无处宣泄,不知哪位把握不住感哭出声来,触动了老百姓的敏感中枢,一呼百应,哭成一片,同哭同唱,边哭边唱,声震于天。成百上千秦人共吼秦腔,这在戏剧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其声势之大如排山倒海,如万马奔腾,如黄河壶口瀑布咆哮震天,如狮吼,如虎啸,如秦将自起率领十万关中愣娃摇旗呐喊杀出雨谷关,撼天动地,声音之大几十里外皆能闻之。真是神鬼同嚎,天地士仨正风社内不分演员观众倾巢而出,空无一人,乐器班自出门伴奏,增添了气氛和感染力。
后来中和巷的宋老夫子在续编咸宁县志时对此事的评价是”空前绝后,史无前例。“
等大众唱完了,哭足了,宣泄够了,自动让开一条路请司马先生前行,众随其后护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