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王平深以为然。确实,无知便无存!
王阳明曰:心外无物!这话是说,事物,依靠人的心识而呈现。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是认知的途径,同时也是极限。从这个角度讲,便不存在人类认知极限之外的事物。并非真不存在,实是因为人类无从认知。
魔僧道:“秋蝉和井蛙,是浅薄和固执己见者的代名词,是人们所嘲讽和鄙夷的。但是,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知见,又能比他们所嘲讽和鄙夷的蝉蛙强上多少呢?”
王平一想,也是,不过百步笑五十而已。《金华宗旨》云:天地视人如浮游。比之天地,区区百年之寿的人类,和朝生暮死的浮游有什么区别呢?
此番心思,自是瞒不过魔僧。见王平有所领悟,又点拨道:“毋意,毋固,毋必,毋我。
是孔子留给后学者的告诫。学道者,也要去除这四种毛病,才能有所进益。老子说,当其无有,器之用。杯子注满水,便会溢出。欲容纳,必先空虚。故,老子又说虚心实腹。”
停顿片刻,继续讲解道:“虚心实腹,实为学道者第一要义。《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寥寥四字,已经讲完了涵性养命的所有要诀。故老子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后世俗儒,曲解经意,非议圣人,视其为老氏愚民之证,全然不知其间蕴含着了道全真的要诀决。买椟还珠,入宝山空手而回,委实可叹!”
王平若有所思。魔僧又道:“欲为学,必先安心。才能有所成就。”
顿一顿,续道:“心安何处?…道言虚,释言空,儒言诚。道以清净为宗,其要在于体察天地自然的生化,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释以空寂为宗,其要在于体察无常,发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求达到不生不死的所谓涅槃之境。儒以中诚为宗,格物致知,修身克己,亲民明德。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立德立言立功,达到人格的最终极境-——至善的圣人境界。”
听魔僧大师的意思,貌似并不怎么认可三教归一的说法,王平就有些好奇,忍不住便问了一句。
“哦…俗语云:青莲白藕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教归一之说,由来已久,宋元以降,佛经丹书,多持此说,至现世,更几成公论。大师却为何说是故意混淆?”
王平有此疑惑,也是正常。当下凡言练养者,无论是高僧大德、名家名师,还是专家教授,无论是实体还是网络,若不在文章中扯上几句三教归一的理论,都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自己的头衔,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宗教的。
魔僧道:“三教功用,有相通之处。但其主旨,却可谓是泾渭分明,如何能混为一谈?所谓三教归一,其实是权宜之计,为了传教,才故意混淆。”
见王平若有所悟,魔僧就笑道:“道同世,释出世,儒应世。纯以学术主旨而言,绝不能混为一谈。若以教派功用言,可混谈。皆是教人向善,没有教人作恶的道理。三家泾渭分明,三教却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