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浮光掠影.
.引子
当岁月的忆迹逐渐褪色,那时我们也就衰老了。
时光的流逝,总是缥忽不穷;浮光掠影般,转眼已尽是回首往事。
或许,人世间本就不存在恒久不移的情缘,纵使是两情相悦、天赐良缘,甚至早已跃出了世俗规范;摆脱了尘世枷锁,拥有着感天憾地的恋情故事。
但,当双方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开始,这种情缘也将会随之消淡沉灭,而遗留下来的只会是一个故事。
一个装扮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卷首语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搁!可惜**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捣衣声声,画角呜呜,海燕东归,大雁南飞,常人道此,自为悲秋,但王安石大家胸襟,必不为儿女之态。
故此处不过摘采旧言,熔于一炉,铸成一派秋声,以象其胸中帐茫,读者解时,正不必鼓瑟胶柱。
楚王兰台之风瘐亮南楼之月皆秋景之朗快者,然作者对此,已无复昨日兴味矣。故词至下片,作者边呼"无奈",自责缚于名利,拘于世情,全误了**自在光景、美人楼头之约……
鄂东北之地,大别山山脉南麓,有一座名为大崎山的山脉。
大崎山自古以来素有鄂东泰山之誉,主峰龙王顶海拔千米有余,山体呈东西走向,东南横卧小崎山、祷雨山,西北耸立接天山。
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据说此地乃是上古女神女娲,搓土捏泥,创造人类之所在。
每当天晴云雾消散之时,身处此地十数里之外,远远望去,由将军山、接天山、大崎山诸山脉连接而成的睡美人宛然若现。
传说这睡美人便是女娲劳累休息躺卧之时所留在人间的一道灵体。
接天山附近山群起伏连绵如波似浪,山岭奇拔峻秀;淡雅清逸,更参夹着奇形嶙峋的山石;苍翠郁葱的草木,别具气势磅礴,令观者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威严肃穆之下。
传说,炎夏日晕之天,晌午时刻,缥缈不定的会有道五彩光圈直射在群峦某块山石之上。
而这道光圈便是通往山外之境,修真异界阑仙峰、渺云阁唯一的通道。
据说阑仙峰乃是天地间灵气聚集之所在,因此有不少剑仙奇人,修真异士前往此地盘居,凡人绝难涉足此地。
时值初夏,山峦间万物吐青,草木碧绿,景物诱人。
接天山山腰偏西向平坦之处,有一座简陋的寺庙,庙体建筑虽说有些简陋,但庙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及四大天王、弥勒佛诸佛相,且也别具气势,分左、中、右三室并排放置。
而居中的厅室较之于两翼则显得高大了几分,这三间厅室并列而设,三室虽亦有墙壁阻隔,但三室设门而通接,避去了烈阳阴雨带来的左右通行不便之苦。
并联三厅室正中门阁题‘大雄宝殿’四字,而这并联三厅室建筑物则由一道涂漆高院所围护着。
大雄宝殿左侧是几间低狭简陋的房屋,房屋内堆满了枯材及一些晒干了的蔬菜、芋头之类的粮食。院右几间房屋,想是住房。而这座名为岫烨寺的庙祝则是位云游高僧。
十多年前,这位法号卜尘的僧人,云游经过此地,见此处地势奇峻;山高水绣,地杰物灵,最是适合研修佛法,蓦然间哗然大笑,当夜露宿此地,之后便建庙立寺在此研修佛法。
后来几年里,卜尘大师于附近研讲佛法,近地十数名僧人,钦佩空尘佛法高深,拜入其门下,不想这岫烨寺在附近渐渐也就颇有了些名气,香火也就鼎盛了起来。
这日风雨如晦月朗星稀,阵阵山风时时飘袭而来。
众僧人论完佛法,打了几手健身的功夫,纷纷退入室内休息,独留下卜尘大师盘坐在埔团上闭目养神双手不停的盘挪着一串佛珠。
忽然月色变得淡漠无光,远远的天际,翻涌出一大团黑云,将月辉完全吐没无踪了。
卜尘大师手中盘挪的佛珠蓦然驻止,眼睛同时睁开一线,一道紫蓝的光焰正好自他的视线内以极快的速度自北向南移去。
“妖邪之气。”
卜尘大师眉心一蹙,握佛珠的右手食、母二指不由自主的加上了几分劲力,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