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课的铃响了,老师来了他们三个还不放手,老师把他们三个拉了起来,许敬修还大声警告着:“往后敢动我仨中的一个,我仨就跟你拼命!”曹高尿才威风扫地地从地上爬了起来。***
老师对他三人的惩罚,仍然是罚站,他们三人谁也不怯懦,个个仰着小脸站着。罚站原本是老师对学生的惩戒,而今天却成了对他们英勇行动的彰显。从此,曹高尿再也不敢欺负他们仨了。到了后来,年龄都大了些,曹高尿也觉得向同学要吃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就是别人给他吃的他也不要。许敬修他们的联盟也不攻自破了。
二年级头一学期,他们仨还以关系亲密而在同学中宣扬,彰显他们的力量。许敬修还在跳远沙坑旁边对她俩说:“我谢姨将来给咱们生的小妹妹或小弟弟来上学,咱就是四个人了,那时别人更不敢欺咱们了。”夏如锦说:“咱力量大了也不欺负别人。”吕春和许敬修都点头应和着:“那是当然的。”夏如锦又问:“谢姨是谁?”许敬修说:“谢姨就是谢姨,甭问那多。ww”
上三年级,况就有点变化。这些小学生慢慢地有了朦胧的性别意识,他们三人也不像以前那么无拘束地相处了。许敬修身边常围着一些男生听他讲故事。课前课后她俩再也围不到他跟前,只有上学她俩早到放学迟走他们才有接近的机会。
貌似疏远了,仍然在心里保持着不同其他同学的友谊。他那个竹根笔筒吕春很爱就拿去了。他还答应暑假中给夏如锦照样做一个。
后来,政府组织川子沟附近的几个村,要在李家楞子村办所小学。许元丰就将自己院子原有的六间对寺面厦子,东西各折了一间,把木料砖瓦全捐去建校。院子也变宽敞了。有人问他:“你咋舍得把这祖业拆除,不怕祖宗怪罪?”他说:“老爷子在世时常说:‘人家蓝田老儒牛兆廉有话:“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催命鬼”,地已入社了,还要这大招牌干啥?’再说建校办学是好事,后辈不读书不行。没听老人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办学校咱能不支持?”
在政府投资,民间集资下李家楞小学办成了,这小学较城关小学离川子沟近得多。汉婉就将儿子转回到李家楞小学。她也知道城关小学条件好,方怡庵夫妇对儿子很疼爱,但她怕人家把儿子喂熟了,将来认不得她这个山村的娘了。她冒着方怡庵的责备,硬着心肠对泪眼婆娑的方怡庵千恩万谢,百般解释后才转走了儿子。
四年级第一个新学期刚一开始,憋闷了一个暑假的夏如锦急急地奔到学校,想看看晒了一个暑假的许敬修能晒多黑?他答应送给她亲手做的竹根笔筒是个啥样子?第一天没见到许敬修,心想第二天他一定会来的。第二天她还没见到,她的想法就多了:笔筒没做不要紧嘛,何必不上学呢?又后悔自己不该向他索要竹根做的笔筒。第三天他还没来,她就大着胆子去问方老师。方老师淡淡地说:“他转学了。”
她回到家里后,自己独独趴在小床上,呜呜地哭了,喃喃自语:“我不该要那个竹根笔筒……”
哥哥夏如山见她在哭就喊:“妈呀,锦儿病了,头疼得哭哩!”
李长风家院墙内西南拐角那树枣儿今年结得很繁,青青的枣儿疙里疙瘩挂满了枝头的七月,谢玉生了个胖乎乎的女儿。
“给娃取个啥名儿?”谢玉仰脸微笑着问,汉婉也笑着说:“今年这枣儿繁很,就叫个青枣咋个向?”谢玉连说了几个:“好!好,就叫青枣。”“叫红枣或甜枣也行。”长风摸着睡梦中正笑的孩子的小鼻梁说。谢玉说:“红枣太尽太过,甜枣太俗,青枣随青正,不终不极。”长风笑着说:“还是道家的说辞,一套一套的,就叫青枣。青枣!中,中,好好睡吧,爸爸给你买肉去。”说着便跷出了门槛。又转身进来问:“吃点什么?”汉婉说:“去,过那边拿络子把那只母鸡带来给我,再圪蹴到沟沿跟人说闲话去,甭老在这儿嗡楞来嗡楞去,叫人静静儿歇会儿。”长风兴冲冲地走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