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觉寺的“方丈”“主持”“执法僧”“火头僧”集于一身的妙提尼姑背柴回寺,看见十分虔诚的她,便轻声说:“阿弥陀佛,施主好诚心呀!”把她从幻觉中喊了回来。ww***她微张双目答:“阿弥陀佛,师父回来了。”“施主拜佛进香,贫尼为你击磬。”“佛我拜过了,烧香时日方长,我是来上布施的!”“何布施?何因由?”“布施就是己身,要当佛家弟子。”“不可,请施主多想想再说。”“不打诳语!不打诳语!”
“出家修行很辛苦,日后再想还俗就是大罪过。”妙提诚恳地说。她既诚恳又坚定地说:“我心志早决,绝不反悔。我不是在世俗中受了挫折或遇到过不了的门槛来出家的,我是看破红尘,证得因果和前世慧根,放下尘世才来的。”妙提见她心意已决,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寺中以前,仅师父一个?”吕春问。妙提说:“不,不,还有一个鬼也常来此诵经修行,在世俗名夏如锦。”吕春一惊说:“又成同学了。”心想:这正印证了她刚才似梦似禅的见闻。
妙提又以禅语盘问吕春了。她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吕春也双手合十答道:“阿弥陀佛!”妙提又问一句:“阿弥陀佛。”吕春又一答:“阿弥陀佛……”
她们的对话,翻译成世语即为:“你真有决心出家吗?”“有决心,常诵阿弥陀佛。”“出家很清苦,你这么年轻漂亮能耐这清苦寂寞吗?”“心中常存阿弥陀佛,很快乐,很自在,所谓清苦、寂寞是世俗人的看法,心中永存阿弥陀佛,确立: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信念,终日忙碌不停,又怎么还会觉得寂寞呢?常诵‘阿弥陀佛’快乐无限,清苦何存。”“佛不忍心剃掉你这头秀,你先带修行吧!”“剃是修行的标志,是表示从佛的决心,我为什么要带修行呢?”
她们进过一番禅语答对,妙提知道了她出家意志坚决,对佛法理解较为明了。后来就请兴法寺的印善大师为她在兴法寺剃度,法号圆智。从此俗世没了吕春,僧尼中多了个圆智尼姑。
圆智在大觉寺落脚之后,潜心礼佛诵经。心无杂念,倒也逍遥自在。又见寺内,断壁残垣,殿角坍塌,就了修整寺院的愿念。
她和妙提动手,从围墙下的土中,刨出了一块一块的旧砖,筛出许多的细土,自己动手补修围墙,费了半年功夫,把围墙的所有缺豁都铺齐了,又在院内种植了花木蔬菜。开了一片荒地,种下粮食,到夏收过后,新粮食打下来,两个人的斋粮问题就解决了,到那个时候再也不用妙提尼姑沿村化米化面了。
圆智常请求妙提领她一同出去化缘,妙提从不答应,总是一个人独行化缘。让她在寺内看守香火,诵经抄经,她的用心圆智也明白,嫌她太漂亮。
圆智仍旧坚持和妙提一同化斋。认为托钵化斋是佛教弟子访问人间,体验众生疾苦的方式。正如人间伟人要干部到群众中去一样。便面涂锅黑,身着鹑衣要随妙提同去化缘。妙提笑着说:“走,一搭走,这么一打扮更漂亮咧!是个真真正正的出家人。”
此时,一些善男信女,在老布母亲的引导下常来大觉寺求她抄写经文。当时还没有一个出版社敢印刷行经文的。她手抄经文便成了善男信女的珍宝。一些见到这手抄经文的书法爱好者,借善男信女之手来讨要这手抄经本,以资助香火的名义付给适当的费用。由于那些风雅之士光顾,使长久冷清的大觉寺香火又慢慢兴旺了起来。
没有山门的大觉寺,香火眼见日益兴旺,圆智又打算拿出自己的积蓄,修座山门,仅有千把块钱,似乎还差些。她和妙提、几个笃信佛经的老太太打算化缘筹资金来完此愿。
老布的母亲听后,大加赞同。曾听圆智说过,自己离开粮库时,领导答应过她的工资可以半年领一次。便瞒着圆智,舍着老脸去粮库代替圆智领吕春的工资了。
“还领什么工资?听说她已出家,不是国家职工,还能领国家的工资?要领到宗教协会去领。”老太太厚着老脸说:“不是人家要领,是我想支持她完成修建大觉寺山门的意愿,才这么来的,你呀,太原则了……”“不行,这是原则!你老人家走吧!”“那我看病还没钱!”“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六十元,全给您。”老布掏出了自己六十元钱给了母亲。又说:“绝不许搞封建迷信!”老太太虽然不满足,但也无奈地走了。老布很明白,知道母亲拿钱去干什么的,这么自掏腰包含糊地给母亲钱,既没伤老人面子又坚持了原则。他是个忠诚的**员也是个大孝子。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