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老师还是有点担心:如此宏阔的广场,该用多大的雕塑才能凸显出雕塑艺术的立体美呢?年轻的宝钢拿得下来吗?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老师向嘉峪关市的领导推荐了蔺宝钢,得到的答复是:不妨请他来看看。
2001年8月14日,蔺宝钢启程赶赴甘肃。也许是旅游旺季的缘故,西去的列车竟然全部满员,连一张硬座票也买不到。在拥挤的车厢里,一位大学副教授就如一个外出打工的民工一样站在走道上,忍受着被人推来搡去的尴尬,忍受着腰酸背痛的苦楚。白天还好熬,夜间,当座位上的旅客鼾声响起时,蔺教授的眼皮就怎么也“撑”不开了,身子由不得东倒西歪起来……
次日清晨,车到嘉峪关,宝钢累得身子如同散了架一般。
好在车站有市政府派来接他的车。
蔺宝钢不是个轻狂浮躁的人,这位工人家庭出身的美术家在公众场合多少还有些腼腆。当他听完王军老师关于广场雕塑的想法后,深思良久才对王老师说:“这么大的工程,王老师,请让我想想……”
蔺宝钢在嘉峪关待了三天。这三天里,他走遍了这座小城的城郊,又登上嘉峪关的城楼南望祁连,北望大漠,用心去感受这历史雄关的苍茫气韵。曙光初照的清晨,星月朦胧的夜晚,他在雄关广场上时而闲庭信步,时而凝眉沉思,在塞上秋风的吹拂下放飞思绪……
8月18日,蔺宝钢回到西安。顾不得与妻儿叙谈,他将自己关进书房,开始了紧张的构思。
这时,他已经隐隐地意识到:这将是对自己才智与魄力的一场最严峻的测试!
离开嘉峪关时,他向当地有关人士借了11本书。这些书几乎包容了嘉峪关全部的历史、文化、风、建筑之精髓。他要把握小城的脉搏,解读小城的灵魂。
读书、构思、画草图……蔺宝钢像金庸笔下的侠士一般,“闭关修炼”了两个月。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