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野樱桃 > 2006年12月于龙原

2006年12月于龙原

一路上就这样走来

——董邦耀速写

朋友韩起让我结识了董邦耀,也就结识了一个值得结识的朋友。

那是2000年夏天,韩起打电话给我,说省高管局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以下简称北绕)即将竣工,高管局准备出一本报告文学集,为参加北绕建设的工人们树碑立传,约我们去写。我和韩起都是工人出身的作家,这等事岂能推诿。

后来董邦耀就开车接我们去北绕建设指挥部。我是第一次见到董邦耀,但邦耀却说他早就认识我。我问啥时候?邦耀就说,他就是当年参加襄渝线建设的那批学生,俗称“三线学兵”1996年,《西安日报》曾起一次规模很大的《三线学兵连》征文。ww我是征文的策划者;后来征文作品结集出版,我又是《魂系襄渝线》一书的主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董邦耀写过几篇征文作品,韩起曾给他写过几个条子,让他去找我,可他一直没找。我问:“为啥不来找我?”邦耀弥勒佛似的一笑,说:那不是走后门吗?我写文章主要是为了给那段岁月留个纪念,能不能表是编辑的事。文章写得不好,靠走后门了也不光彩。后来我便找出我主编的那本书,书中果然选有邦耀的一篇作品,题为《我心依旧》,文中有一段话颇能体现邦耀的怀。

“光­阴­荏苒,告别‘三线’已经二十多年了,工作几易其地,岗位也几度变化,然而青春无悔,我心依旧。吃过黄连苦的人,还害怕柿子的涩味吗?工作中别人说苦,我说,这算什么;别人说难,我说,这怕什么。这是因为我曾经是学兵……”

我比邦耀那批“三线学兵”年长10岁左右,当然没有“三线学兵”的那番生**验。但那次征文的全部稿件都从我手里过过。说实话,我心里很是同那些娃娃们,十六七岁,正是花季少年,却到险山恶水中去开山炸石修铁路,娃娃们稚­嫩­的双肩如何承受得了!然而,我又无法不被学兵们的­精­神所折服,就是这些稚气未脱的娃娃,就是那一双双稚­嫩­的肩膀,却硬是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苦战了三年,直到襄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故事。我们不能否认历史的冷漠,但学兵们的­精­神却是荒漠中一簇簇燃烧的火焰。

知道了邦耀是从那条染血的路上过来的,我便对这位新结识的朋友多了几分敬重。

在去北绕指挥部的路上,韩起向我讲起了他与邦耀的交——

“我和邦耀是老相识了,1973年我在汉中一个军工厂的宣传部工作,那年邦耀从‘三线’分到我们厂当工人。他爱写作,便经常来找我。两三年后,他写的散文、通讯便开始在《汉中日报》表。厂里有文学创作组,邦耀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同时,他也是一名好工人,进厂当年就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

正在开车的邦耀Сhā话说:“在写作上,韩起是我的启蒙恩师。只是我这个人笨,成不了啥气候。”

韩起说:“我哪是什么恩师,不过是有共同爱好,常在一块探讨罢了。邦耀的勤奋是我不敢比的。你想,军工厂的活重,加上又是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邦耀既是位好工人,又是位业余作者,多不容易……十年后,我调到了省作协,邦耀也离开了工厂,好像是到辽宁大学中文系上学去了吧?大学毕业后到了省高管局西宝管理处,在办公室当主任。这些年,邦耀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写道路的,文章满天飞,上千篇了吧?反正我见过,光奖状就放了一箱子。”

邦耀摆摆手:“唉唉,韩老师,别说了,那些都提不上串,多是些小消息、小通讯。你­干­的这一行嘛。在商商,在路说路,咱是­干­公路的,不写公路写啥。再说,写作也是我爱­干­的事嘛。”

这便是董邦耀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一个从艰苦岁月中走来的“三线”战士;一个热爱写作的勤奋的业余作者。另外就是外表,一个白白胖胖,有一副笑面弥勒相的中年汉子。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