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现代中药 > 4)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4)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流浸膏剂系指用适宜的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蒸去部分溶媒,调整浓度至规定的标准而制成的液体浸出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标准。若以水为溶媒的流浸膏,应酌加20~50%量的乙醇作防腐剂,以利贮存。流浸育剂的应用,一般多作为配制酊剂、合剂、糖浆剂或其他制剂的原料,少数品种可直接供药用。

浸膏剂系指用适宜的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蒸去全部溶媒,浓缩成稠膏状或块、粉状的浸出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每1g浸膏剂相当于原药材2~5g 。含有生物碱或含有确定的可以提出有效成分的浸膏剂,皆需经过含量测定后用稀释剂调整至规定的规格标准。

浸膏剂按其­干­燥程度可分为稠浸膏与­干­浸膏两种。稠浸膏是浸出液经低温浓缩至稠膏状的,含水量约为15~20%的制成品。­干­浸膏是浸出液浓缩成稠膏后蒸­干­,测定含量后,用淀粉、|­乳­糖等稀释至规定的标准,制成­干­燥粉状的制品,其含水量约为5%。浸膏剂的优点是有效成分含量高,体积小,不含浸出溶媒,可久贮,有效成分较流浸膏稳定。但其缺点是易吸潮或失水后硬化。

浸膏剂除少数直接用于患者外,一般多作为制备其他制剂的原料,如片剂、散剂、胶囊剂、冲剂、丸剂、颗粒剂等的原料。

A. 流浸青剂的制备

流浸膏剂,除另有规定外,多用渗漉法制备,其制备过程主要包括浸渍、渗漉、浓缩及调整含量四个步骤。渗漉时应先收集药材量85%的初漉液另器保存,续漉液用低温浓缩成稠膏状与初漉液合并,搅匀。若有效成分已明确者,需作含量测定及含乙醇量测定;有效成分不明者只作含乙醇量测定,然后按测定结果将浸出浓缩液加适量溶媒稀释,或低温浓缩使其符合规定标准,静置24h以上,滤过,即得。

制备流浸膏时所用溶媒的数量,一般约为药材量的4~7倍。若原料中含有油脂者应先脱脂后再进行浸出。

B. 浸膏剂的制备

浸膏剂和制备方法 一般多采用渗漉法、煎煮法,有的也采用浸渍法或回流法。在实际生产时,应根据具体设备的条件的品种,选用浸出率高、耗能少、成本低、质量隹的方法为好。

(a) 渗漉法: 以一定浓度乙醇为溶媒时,常采用此法,可按前述渗漉法­操­作。收集的漉液浓缩成稠膏状者称为稠浸膏。如需制备­干­浸膏时,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浸出物的稠度增大,致使最后的溶媒不易挥散,且易造成过热现象而易引起成分分解或失败。因此,在­干­燥过程中应尽可能用真空低­干­燥,或喷雾­干­燥法,并应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为隹。

(b) 煎煮法:

(c) 回流法:

动物药概述

祖国医药学应用动物药防治疾病的历史悠久,远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利用动物的各种器官、组织及代谢产物进行防病治病。中国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即载有以鹿­肉­、­鸡­血及蛋卵等动物药入方剂以疗病。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5个处方是以人或动物器官及组织入药。如左角发酒、­鸡­矢醴、乌鰂骨丸、马膏等均属此列。其方药数比例之大,说明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早就对动物药的应用相当重视,并对某些动物药的良好药效有所认识,如“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己”。在现存最早的完整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已有牛黄、犀角、鹿茸、阿胶等多种动物药的记载。尤其阿胶的应用,说明了中国在制药技术上早已用动物药材为原料,进行加工、提取、­精­制而制成较为纯净的药剂。

在后世的历代方书和本草中亦有相当数量的动物药材记述,如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有动物药444种,约占1/4;现代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收载药物5767种,其中动物药有740种,而且中医应用动物药防治疾病早已提出了“以脏补脏,以实补虚”等理论,这与现代动物生化制药学认为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于补充、调整、抑制、替代或纠正人体的代谢作用,有其共同之处。当前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药约有200多种,其中列为“细料药”的有几十种。如牛黄、犀角、羚羊角、珍珠、鹿茸、熊胆、琥珀、玳瑁、麝香、猴枣、马宝、蛇胆、海狗肾、蛤蚧、白花蛇、海马、海龙等等。因动物药往往具有独特的疗效,一般毒­性­低、副作用少、容易被人体吸收等特点。因此,动物药早已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以来动物药提取制剂有了一定发展,如研制出人工牛黄、“新阿胶”、犀角代用品等。

国外早已就利用动物脏器防治疾病,过去由于多数制品的有效成分不明确,放统称为 “脏器制剂”。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对动物各种脏器的有效成分已有所了解,如甲状腺素及胰岛素等,40~50年代,相继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脑垂体激素等对机体的重要作用,使这类药物的品种日益增加。由60年代以来,从生物体分离和提纯酶的技术日趋成熟,开始了酶制剂在医药上的应用。至70年代这类药物已增至140种,并日益增多。由于现代生化技术的发展,使从动物来源的药物大多数已能进行分离和提纯,故“脏器制剂”这一名称已被称“脏器生化药物”所代替。也可称为“动物生化药物”。这类药物许多为高分子物质,现在多数尚不能用合成的方法生产。中药中的动物药也是“动物生化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为数众多的动物药早已用于人体防治疾病,从中寻找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是一个很好的捷径。应该指出,中医药应以现代生化技术为手段,吸收动物生化药物的研究成果,来发展提高中医药是一条大有前途的道路。为此我们将从动物的组织、器官、腺体、体液、分泌物以及皮、骨、角、甲和胎盘等所提取制得的制剂。它包括传统中药中动物药经提取的制剂,如胶剂等;亦包括动物生化药物。以便互相借鉴,使中药动物药的提取、分离、­精­制技术和理论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更多有效的动物药提取制剂,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胶体溶液

动物药材中含有各种蛋白质及许多高分子物质,其中有的就是要提取的有效成分,有的虽然不是有效成分,也在提取时常常洛人提取液之中,往往形成胶体溶液。这样在动物药提取制剂这方面工作往往涉及胶体溶液的种类、特­性­、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等。

胶体溶液是指一定大小的固体颗粒药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溶媒中所形成的溶液。其质点一般在1~100nm之间,分散媒大多数为水,少数为非水溶媒。固体颗粒以多分子聚集体(胶体颗粒)分散于溶媒中,构成多相不均匀分散体系(疏液胶)高分子化合物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溶媒中,构成单相均匀分散体系(亲液胶)。这类溶液具有其特有­性­质,它既不同于低分子分散系--真溶液(分散相质点小于1nm),也不同于粗分散系--混悬液(分散相质点大于100nm)。胶体溶液在药剂学中应用甚广,尤其动、植物药在制剂过程中更与胶体溶液有密切关系。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