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我早起了。因为,第一次在妈妈的老家,尽管不适应,还是非常的心动。天啊,我惊呆了!
数十米高的悬崖,直耸云天,笔直笔直的。这个小小的村庄几十户人家,就坐落在峭壁下,一股碗口大的山泉从崖顶直泻千丈岩底。
眺望着山顶,我好害怕,要是谁从崖上扔下几大砣石头,这个村庄不就出大事情了。哈哈,想起当时的担忧,好像已成笑柄。
妈妈给我说,她们家这里的地名叫岩野。难怪,真的是悬岩绝顶。
我问妈妈:“你们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怎么过的啊?”
妈妈说:“这里的人们是辛苦,长年累月,就靠几亩水田,山地过日子”
我才知道,原来舅舅到城市,我的家,看望妈妈,每次都是给妈妈送大背篼洋芋(土豆)。因为,她们这里盛产洋芋。舅舅们回家的时候,妈妈就送许多白糖和面条给他们。原来他们这里一年到头生产的粮食是不够吃的,都是吃半年米饭,半年包谷。
妈妈说:“这里山壁上,悬崖上有许多猴子,你顺着那条小路,往前走五分钟,就可以看见,对面山上的猴子了”
妈妈老家的亲戚朋友,知道妈妈回来了,舅公、舅婆、舅舅、舅娘、哥哥弟弟,全村的亲戚朋友都来了。我们正好是10月间在妈妈的老家,这个时候正是新米出来的时候,亲戚们都送来糍粑、新米等。
妈妈在家里是老大,下面都是弟弟。在妈妈老家的日子里,成天都是在亲戚家吃玩,妈妈就和亲戚弟弟、弟媳、老辈子、小辈子们拉家常。
三舅舅是妈妈喜欢的弟弟,妈妈在三舅舅家一拉家常就是整天。舅娘给我做荷包甜酒鸡蛋,什么花生啊,葵花啊,简直吃得我非常累。
我不喜欢她们的家常话,但也听她们说了许多。离老家60多公里的高山上,有一个叫“黄连”的地方,妈妈说:“小时候,黄连地方非常偏僻,山高路远,那里有满山遍野的竹子,几千亩山岭全是野生竹子,竹笋出来的时候,背着背篼到黄连打(采摘)竹笋”。蕨菜是深山的珍肴,乡亲们在山上采摘蕨菜加工成蕨粑,非常好吃。这些就是妈妈老家的“富有资产”。
妈妈的老家的乡亲的生活是非常贫苦的。没有交通进山,他们赶场要走几小时的路程。电灯也是他们门前的小溪有乡亲们自己修建的电站发电,电力显然不足,他们的电灯光非常暗弱。做饭烧菜用自己从煤洞里挖出的散煤,煤烟非常呛人,我根本受不了这样的生存环境。
在妈妈老家我们呆了一个多星期。按照妈妈的预定时间,我们就要回城了。
全村的乡亲都来为妈妈和我送行,几十斤新米,几十斤糍粑。舅舅们负责送我们上火车站。临行了,妈妈的母亲,我的外婆,站在门角边靠在幺门(小门)旁,我无意中,看见外婆,流泪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双深远、凄迷的眼睛,带泪的眼睛……
妈妈非常勤劳,原来她完整地把在家做儿女的本分、乖巧、利索带到了城市,带近了我们这个家庭,延续到她孙辈。
下山的路,回家的路,对于我非常高兴。伴随青山,伴随小路,我和妈妈回家啦……
叶子烟
我有十多年的烟龄了,成了“老烟鬼”,可是有一种烟,我始终没有吸过。慢慢的就淡忘了……
前不久,乡下的亲戚来省城看望我母亲,他拿“云烟”给我幺爷,请他老人家抽烟,幺爷说“我抽不来,你们这个纸烟”于是从自己身上摸出一棵烟杆,又一边摸出一个小小的袋子,拿出黄|色的烟叶,慢慢用手搓紧,放进烟斗里,然后,幺爷又慢悠悠的在内衣口袋里掏出打火机,点燃了叶子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顿时一股青烟在从烟斗升起,没有几分钟时间,整个客厅全是缭绕的烟雾,家里不吸烟的人,觉得受不了,打开窗户,青烟朝窗外移动……
虽然烟雾有点呛人,我没有半点的不愉快,反到心理觉得幺爷:你好好的吸吧,我深怕家人对幺爷抽这呛人的叶子烟进行反感,于是专门在幺爷面前放了一个烟灰缸。
看着幺爷抽烟的姿势,我想起了幼年的我,回老家的情景:
已经整整30多年了,我十来岁的时候,回老家就住在幺爷家,天刚亮,我的幺爷座在大门的门槛上抽上一支叶子烟,然后就上山去了,一直要到10点钟才回来,每次上山回来都是背着一大捆柴和喂牛的草。回到家里后又点燃他的叶子烟,一直等到吃饭,吃饭后,幺爷拿着锄头,背着背篼,又上山了,这一去,要等到天黑的时候,才回来。
幺爷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还在帮助带小孙子,没有办法。我的幺娘在我幺爷50来岁时,因为重病而离开了人世,自此以来,我幺爷就没有再娶,全身心的拉扯自己的几个小孩,现在小孩们都成家了,但幺爷还在做农活,这次出门带着自己的外孙。
我看着幺爷抽烟的样子,心想:哎,幺爷你就好好的抽叶子烟吧,抽去困苦、抽去沧桑……
我给座在沙发上的幺爷说:“幺爷,你把叶子烟给抽一口”
幺爷顿时十分高兴地把叶子烟递给我,我接连吸了几口,人们都说这种烟劲大,但我没有觉得。
幺爷告诉我:“这烟叶好,自己种的”
我这个烟鬼总算抽了一回老家我幺爷亲自种的烟呀。
我吸了几口叶子烟,又还给了幺爷,他继续吸着,青烟又阵阵升起……
雷公山游
一方水土,一方神灵。
我心暗自,要去看看西部贵州高原的雷公山。
雷公山是因为雷公茶而让我情牵。
那是3年前的一天,友人约我去朋友苏大哥家里玩,苏大哥是58、9的一位年长老大哥,他父亲是我们省里的老省长,已经离休许多年。到了苏大哥家,实际是他父亲的家,在省委大院里的n号楼,门口依然是警卫局的战士承担老省长全家的警卫工作。苏大哥把我们带到了他的房间,拿出一个陶瓷罐,“你看,这是雷山的茶,好香”苏大哥把茶送到我鼻边,我闻到了这特别的茶香。苏大哥说“我只要在贵州,每年的4、5月我要亲自去雷山的山上购春茶”,是的,“雷山银球茶”是外交部的礼宾专用茶,风格特别,茶叶是经过深加工的圆球状的球型茶,外包装也是两个球行状罐子,非常豪华、别致、古典。
自此来,我就想找机会去雷公山,看看这里的茶叶,看看这里的风情。
今天终于成行了,我们办公室的几位靓女酷男与我同往,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玩—春游。
经过2小时的高速公路,我们的车进入雷山所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凯里市,我们绕市直上去雷山的所在地雷山县,还有约50公里。这段路程就不是高速公路啦。
去雷山的公路一直沿着巴拉河、丹江河畔延伸到雷山县城。我们的车行驶在崎岖山路上,美丽的河流旁,清澈透底的流水,蓝映映的河、奇丽的风景,还有苗族的木楼,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久在城市的人们感到十分舒畅,看不够的沿河风光,经过1小时时间我们到了雷山县城。
雷山县是苗族非常集中的一个县城,丹江穿城而过。按照我们预先联系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张副处长接待了我们。在县城比较好的一家酒楼,张副处长给我们准备了当地的特色饭菜。在酒楼的三楼,张处长给我们说“吃完饭,我们就上山,现在大家先尝一尝我们这里的特色茶”一道“苗王鱼”的茶上来,真让人嘴谗,被我们很快就消灭了,再有一道大菜鱼火锅,这里的人吃鱼是鱼鳞不刮,今天我们是第一次吃这样的鱼,感觉新鲜极了。我们的饭吃完了,和张副处长寒暄几句我们就上雷公山了。
导游杨小姐是张处长专门叫来给我们带路和介绍情况的,座在车里,大家十分开心地向雷公山进发。雷公山海拔2800米,我们从山底一直要上到山颠主峰2800米的地方。
山回路转,一道道弯哟,一道道沟。
驾驶员是我们办公室的酷男陈,小心地驾驶着,当车上到半程时,酷男陈高兴地叫大家看窗外美丽的群山风光,哈哈,这一看不要紧,公路的旁边是万丈深渊,酷男陈有点胆怯了,一边说“好害怕,心有点紧张”大家还以为他开玩笑,只是觉得车开的看慢,很慢,真有车行白云间的感觉。
导游杨小姐在靓女丽的邀请下,给我们唱起了苗家歌曲,大家还开心地请杨小姐交会大家唱苗歌。杨小姐唱的有一曲歌非常好听,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问她歌词大意。她说“哥哥爱妹妹哟,你到我们这里来;哥哥来这里不要座飞机,来把妹妹看;哥哥来这里不要座火车,来把妹妹看;哥哥来这里不要座轮船,来把妹妹看。”欢笑的车终于开到了山顶。
我们下车,爬上主峰,原贵州省长王朝文(全国人大民委主任)提写“苗岭主峰”的碑高高的屹立在山颠。“巍巍群山,雾蔼蔼,苍茫之中雷公山”我暗里情怀大山。站在了望塔上,真可谓“一揽众山小”我顿时有一种征服群山的感慨,哈哈,我开始嘲笑自己“我是凭外力,才站在了山颠,我能征服群山?”
导游说“这是红豆杉”我即令靓女刘把照相机对准我,因为我知道红豆杉是极其珍贵的植物,中国只有广西发现生有,在雷公山上有知道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我开始想当植物学家了,这里的每一片树叶、草木都是一个神秘的梦。
千年古树,在这里也不稀罕。稀罕的是,这里的千年古树居然是那么的矮小,只有半人高,一片片千年的古树,还没有吐出嫩芽,给我的感觉就是病树,我错了,“病树前头万木春”她不是病树,是因为我病了,她的生命已经没有了极限,与雷公山同辉,她苍劲、她藐视、她孤傲,我为她的品格起敬!
这里有种树,当地苗族姐妹称她为“穿衣树”,我不是植物学家,确实不知道她的芳名,树的全身居然穿了衣服,她的衣服就是长满整个树枝的青苔,青苔在树上是那样的美丽,树裹青苔,青苔护树,不知是青苔美容了古树,还是古树养育了青苔,他们就是在千年的横亘中相互依靠,没有争吵,只有前年的谦让。
导游对我说,你们4、5月来,就是另外一番漂亮的景色,千树万草花竟放。言下是花没有开,不是这里最美的时候,是啊,满山的许多树木都挂满花的蓓蕾,再有2、3月她们就会绽放,成为花的世纪,花的海洋,但我喜欢这样的雷公山,我发现了她的真实,我看到了的容颜,她让我为之折服。
酷男鱼儿对我说,这里过去我随家父来过,春天这里有一种花,叫蝴蝶花,她开放得简直和蝴蝶一样,可以以假乱真。导游说“是的,这里有许多花是平常根本见不到的,据说这里有几十,上百种国家保护的植物。
靓女青们和酷男们被雷公山的英俊所迷住了,独照、合影、摆弄着各种姿态,与古树、与花草、与群山留恋,融入大山的怀抱,感受千年呼唤,体味雷公山的力量。
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雷公山实在太大,我们几小时哪里看得完,玩得够,如果再晚不下山,半山就要起雾了,我们带着不情愿的心情,下山了。
车在下山返回的路上行驶着……
我凝视下山的路,领略着两旁郁郁葱葱的山脉,导游对我指着右边的山那边说:那是姚桃村,清朝时期,当年苗族起义的领袖张秀媚(音同)就在那个村,清朝廷*苗族起义,张秀媚带领苗族兄弟就守卫在雷公山上大败朝廷官兵,清朝廷奈何不了,就采取卑鄙的手段,诱骗苗族领袖张秀媚,最后诱骗阴谋得逞,将苗族领袖杀害。雷公山还是一座英雄的山。
车已经经过1小时的行驶,还在下山的路上……
我默默地想着,上山时杨小姐唱的苗歌“哥哥爱妹妹哟,你到我们这里来;哥哥来这里不要座飞机,来把妹妹看;哥哥来这里不要座火车,来把妹妹看;哥哥来这里不要座轮船,来把妹妹看”……
笔名蓝色童话,韵之队话韵
笔名蓝色童话,韵之队话韵
生活不是诗歌,是残缺是无奈
一
堂兄是英俊的,(呵呵,我真的很幸运,我的表兄、堂兄都是那么帅的人。)皮肤很白,微凹的大眼睛,眼神温柔而忧郁。他天生长的就是一个文人、学者,可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农民。
堂兄两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小的时候,他的世界就是一个小板凳,那是他父亲亲自用最好的木头为他做的,用了很多年,凳子的表面被磨得光光的。他用双手撑着小板凳,一步步开始了他的人生。长大后,他买了一个摇椅。用手转着摇椅到处走。
堂兄所在的村子很穷,不要说堂兄这样的残疾人,就是健全人也很少有上学的。但是他渴望上学。家里有兄弟姐妹六个,两个姐姐是文盲,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上学了。
他就等弟弟妹妹放学以后,用他们的课本自学,让他们当自己的老师。他还有一个好教材,就是求着父亲买的一本字典,还有村里人看剩下的旧报纸。就是这样,他一直和弟弟妹妹一起学完了高中课程。
青春期的堂兄是意气风发的,他知道自己是残疾人,但他觉得残疾人也并不比别人低什么。他从来没把别人放在眼里。
堂兄二十来岁的时候,家境好了些,他买了一个收音机,跟着收音机一起学日语。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学日语,堂兄说,我总要学点什么,偶然听到收音机里有日语讲座,就跟着学了,还很有兴趣。
堂兄无疑是聪颖的,他的记忆力惊人。至今,40岁的他都记得三四岁时自己的很多往事。堂兄学日语自然有他的天赋。再加上他惊人的毅力,很快就掌握了这一门语言。于是他就找资料翻译。他翻译的小说多次在译林杂志上发表。
二
慢慢地,堂兄在当地出了名。省电台采访他,市晚报也报道他,他成了自学成材的残疾人的代表。他还曾经多次应邀到小学、中学讲演,和学生座谈自己的经历。
80年代,正是社会风气最纯洁的时候,理想主义者比较多,很多姑娘看了堂兄的事迹,都给他写信,表达自己的爱慕崇敬之情。有个邻县的姑娘专门跑到堂兄家,住了好几天。后来,那个姑娘上了大学,就和堂兄断了联系。听说,那一次,堂兄失魂落魄地摇着摇椅跑到树林里,嚎啕了一整天。
堂兄意志是坚强的,但是,面对感情,他一下子变得好脆弱。后来,终于有个姑娘来到了堂兄的身边。这是一个健全的姑娘,长的也还算齐整,就是稍稍有点对眼。最主要的是,她算个文学爱好者,应该说和堂兄志同道合。
□ 三
90年的时候,堂兄结婚了,姑娘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一张席梦思床,一套唐诗宋词,一套鲁迅文集。堂兄家自然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一要求,迎娶了这个新娘子。
新娘叫雪晴,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雪晴在家里做家务,烧的菜、烙的饼都很好吃,就是不愿意做农活。每天做完家务,就和堂兄关上门念诗。姐姐出嫁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考上大学离开了家。
雪晴和堂兄念诗的日子过了好几年,生活一直很拮据,主要靠老头老太太种地、养鸡和堂兄的稿费过日子。姐姐弟弟也会接济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