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轻笑道:"石子明说得不错,中书久欲行置将法,此事真是刻不容缓。"
石越知道王雱天性聪颖,对自己又颇有防范之意,见他将话题顺势引向置将法,也只得暗暗苦笑,道:"置将法确是良法,不过臣以为须中书、枢密商议停当方好。"
赵顼因为改良青苗法推行的三路,政府由大债主变成监督者后,官吏们对付百姓的手段少了许多,朝野非议也大大减少,因此对石越颇为信任。这时便笑道:"正是要二府商议。"
石越迟疑一阵,又说道:"置将法有朝中诸位大臣商议,陛下英明,自可择善而从。臣受陛下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想向陛下讨一件差使做。"
赵顼和王雱都是吃了一惊,石越平时不太愿意担任差使,众所周知。这时竟主动讨要差使,赵顼吃惊之后,不由大喜,笑道:"卿想做什么?朕无有不应。" 王雱听到这句话,脸色不由一沉。
石越连忙谢恩,笑道:"臣想让陛下给臣一个差使,半年之内可以监管京师官营的冶铁坊和兵器作坊。"
赵顼怔道:"卿有何计较?这有点大材小用。"
王雱虽不知道石越想做什么,却打定主意,绝不让石越如意,也说道:"正是,况且本朝也没有这个体制。"
石越本是想亲自了解当时的冶炼工艺和兵器制造水平,希望有机会做一番改进,但他生性谨慎,不会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可以随便搞出什么发明来提高当时的工艺水平,所以也不敢许下诺言,怕万一失败,会大大损害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他沉吟一会,想了个借口,道:"陛下方留意边事,做臣子的想为陛下分忧,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臣是想有机会了解一下兵器制造各方面的情弊,将来或能有一得之愚。"
赵顼因答应了他"无所不应",便笑道:"此事有点麻烦,冶铁归虞部管,军器归三司胄案管,卿就做提举兵铁事吧,中书议过即可出差办事。此事涉及到三司,也需先知会他们。"
王雱连忙说道:"陛下,臣以为提举兵铁事这个名份不太妥当,不若叫"权判军器冶铁事"。"他说的这个名目有讲究,大大限制了石越的权力。
赵顼想了想,笑道:"这个名目却太小气了,不如叫权提举虞部胄案公事。"
石越连忙谢恩,他知道皇帝也是有玲珑心的人,给他这样的身份,可以兼管虞部与胄案,他办起事来,自然更加方便。
对于石越的新任命,在中书省并没有什么阻力,王安石只要别人不和新法为难,他也就不太会去玩政治手腕。况且他也不觉得石越去管隶属工部的虞部和隶属三司盐铁司的胄案会有什么不妥之处,当时人说"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这个官职,说白了也不过是一个寺监之职。王安石反倒是欣赏石越找了个这样的差使来做。他哪里知道石越根本没听说过这些口号。
得偿所愿的石越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官营的冶铁坊和兵器坊,不过一心一意想让历史大吃一惊的石越,却被历史给惊呆了。日产一吨铁的高炉,以及当时最先进的灌钢法,给想要改进大宋钢铁工艺的石越泼了一头冷水;而管军器制造的胄案更让他吃惊,"广备攻城作坊"属下,有专门制造火药、猛火油的作坊,而其技术更是严格保密,连自己要求阅读,都要经过层层手续审批。激动不已的石越连忙去看火器成品,发现除了火箭之外,还有毒药火球、火炮,甚至还有叫做"霹雳炮"东西--和手雷差不太多。胄案的官吏都知道新来的上司是皇帝的宠臣,自是尽力巴结。见石越对火器充满兴趣,于是一个个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恐石大人不知道他们各个作坊在火药制造方面的成绩。
石越看看这个,拿拿那个,突然看到一件奇怪的东西:一把长枪上,绑着一个纸筒。他拿起来打量,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于是疑惑的望着一个官吏。陪同的官吏连忙说道:"大人,这个叫火枪。"
"火枪?"石越吃惊的反问道,声音大得将众人都吓了一跳。火枪是这样的吗?他还真不知道世界上第一把火枪,居然只是一把长枪上绑一个竹筒。
※※虹※桥书※吧※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