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广东话里面和“发”同音,20世纪80年代,广东人带头富裕起来,很多人“发”了,也叫“8”了。所以20年来这个“8”字就被众多人喜欢。由此,这个“8”字的身价就倍增,门牌号最好有“8”;汽车牌号最好有“8”;电话号码最好有“8”;邮编最好有“8”;座位号最好有“8”;各种证件号最好有“8”;楼层房间最好有“8”……如果能够连续几个“8”串起来,那就价值连城了。不光是数字上喜欢“8”化,就连平常的用语上也“8”化,平常只要能和“8”谐音的时候就用“8”来代替。不懂成了“8”懂;去吧成了去“8”;酒吧成了“98”……就连“再见”也因为英文的发音拐弯成“88”来代替。当然还有西北的“发菜”也遭殃,如此等等很多可笑之事。
其实这完全是胡思乱想,我们学过离散数学的,都应该知道什么是小概率事件。“8”做为一个数字出现率为百分之十,远远超出了小概率事件的范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希奇的。要是去联想很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你想联想多少就有多少。
更有甚者,现在还有七上八下之说——现在不流行“8”了,说“8”是向下,就因为“七上八下”这个成语。这都是无稽之谈,不要去在意这些,更不要因为这些来改变你的行程和计划。赵州和尚叫“吃茶去!”很多祖师说:“我王库内无如是刀。”要说能联想,那么我们的祖师那才叫能联想,一个“妙”字就能谈90天,所谓“九旬谈妙”[1]。
所以赶紧把自己的胡思乱想收起来;赶紧把胡说八道的嘴巴闭起来;赶紧把胡作非为的事情取消掉。按照自己的原先计划,该干什么干什么,该怎么就怎么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联想上,我们用于觉悟人生的时间不多,不能再花这样的冤枉时间去联想。我们还是来关注自己的本分事。
下面我们看看宏智禅师*的刀,这把刀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上正好。
上堂。僧问:“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不起一念,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无佛法。”进云:“为甚么无佛法?”师云:“为尔住在那一念中。”进云:“和尚向甚么处见学人那一念?”师云:“起也。”乃云:“不起一念,未是诸人放身命处。一念才生,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全体恁么[2]来?全体如是住。便恁么领得去,更买百二十緉草鞋行脚始得。为什么如此?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1] 九旬谈妙:智者大师阐明《妙法莲华经》之“妙”字,据云,从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三个月间(九旬),每天不断以“妙”字含具三十种妙而发挥不思议圆融论理,明朝以来称颂为“九旬谈妙”。
[2] 恁么,此处作如此、这样解。
因为跪着所以矮
佛教是很讲精进的,也就是世间所说的努力。在修行的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可见精进努力在佛教里面的重要性。其实,在世间精进努力同样重要,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成功的人,不是靠自己的精进努力得来的。记得师父说:“即使你做小偷,也要精进努力,否则没两天就被抓起来了。”
在与信众交流的时候,常常有人拿自己的缺陷来做借口。他们往往用身体不如别人、知识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等来为自己的不精进努力找托辞。这样很可怜,因为,老是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堕落到里面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就把自己分配到里面去了。
所以,自己常常用“因为跪着所以矮”来鼓励他们,只要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因为,法是平等的,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使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在日记《法虽平等人行异》中有说过,见笔者博客“我要修行”)。这就是说,你花了一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一分;你花十二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十二分。
所以,要勇猛精进地努力去做,时时刻刻想到他们为什么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他们的眼睛是横着长的,我的也是;他们的鼻子是竖着长的,我也没有横着长,为什么他们能行,我就不行?这样你就会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你看佛陀在教诫他儿子罗睺罗的时候说:“彼既丈夫我亦尔”,可见精进勇猛之心是多么珍贵。
自己在鼓励身边的人要勇猛精进时,常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只工作八个小时是不可能出成果的,要想拿到好成绩,就要每天用功十二个小时以上”。世间的小事况且要这样勇猛精进地去努力,何况我们出世间,了生脱死的大事,没有勇猛精进的努力如何能够成办?所以我们佛弟子更要勇猛精进。
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讲了与众生数量一样多的方法,来对治我们的毛病。我们只要勇猛精进地去做,总有一条解脱之路可以到达彼岸的。比如参禅不行我们就念佛,念佛多简单多好啊,万善同归,万人修行万人去,不分根性利钝。所以,不要把自己归纳到矮的行列中去,只要你站起来了,就和别人一样高。
祖师中说勇猛精进的公案很多很多,在《禅关策进》*里面有很多关于勇猛精进的公案。教诫我们为什么要勇猛精进的祖师也很多,下面看看庐州广慧冲云禅师是怎么说的。
庐州广慧冲云禅师,僧问:“如何是广慧境?”师曰:“古柏含烟翠,乔松带雪寒。”云:“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一瓶净水一笼烛,童子念经僧坐禅。”乃曰:“法界性海非三界可观,解脱法门绝一尘可视,盖由性灵不等,根器差殊故。诸佛出兴随缘设教,或茶坊酒肆徇器投机,或柳巷花街优游自在,种种施为尽入萨婆若海,恁么说话耻他先圣。不见古人道:‘赤肉团上壁立千仞,百尺竿头如何进步。’”良久,曰:“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珍重!”
自信不及入禅难
各个祖师大德都说参禅不得其妙,病在自信不及。可见建立自信是参禅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自信不及,不肯从本分上下手,老是寄希望于他人,以为师父会传给他一个“一用就灵”的妙法,却不知佛法不从人得,这就是参禅入门的第一个困难。因为,如果师父能帮你证到禅的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帮我们证到了。
所以功夫上不了路的人不要着急,从自己日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年久日深,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禅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得入,因为禅本就是自性的妙用。所以关键是要念念歇却分别心、驰求心,当下便契入。否则总是偷心不死,把希望寄托于师父,那么与禅转修转远,自然不得而入。
所以师父的教导往往是:“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一呼一应,如影随形,如镜照物,历历分明,却不着痕迹。而我们却不明白,把这些教导当作日用琐事。这样参禅不得而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
这些例子在祖师的公案里面多得不得了,我们下面举几则实例。
汾阳无德禅师*云:“诸上座那个是海底人,还出来也未?与尔唤出欲识海么?只是一切众生,从无始劫,直至如今,妄想颠倒,贪嗔、我慢、邪见、嫉妒,一切处明不得,唤作欲海。莫向四天下觅,快须了取罢游驰骋,免被诸尘惑乱。所以古人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无业和尚云:‘莫妄想。’还信得及么?自信不及,遂即难逃生死。如今直下信取,有什么事?”
临济祖师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
汝州首山念和尚云:“诸上座,佛法无多子,只是你诸人自信不及,若也自信得去,千圣出头来你面前亦无下口处,何故?只为你自信得及,不向外驰求,所以奈何不得。直饶释迦老子到这里,也与三十棒。然则如此,初心后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你诸人还得恁么也未?”良久云:“若得恁么,直须恁么。无事,珍重。”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